非遗文化: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非遗文化: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在湘西州保靖县夯吉村,一道“烈火牛肉”让这个苗族聚居的小山村声名远扬。来自武汉的李先生特地和朋友骑车来到夯吉村“寻味”,不仅品尝了美食,还购买了当地的特产黄金茶。这是湘西州通过“文农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之一。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非遗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多重价值。从经济价值来看,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属性,是稀缺的文化资源。通过发展“非遗+产业”新模式,可以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例如,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南岭村深入挖掘非遗项目62项,通过设立展示体验区、建设产品销售门店等多种形式,每年带动2000余名群众增收80多万元。
从艺术价值来看,非遗文化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艺术结晶,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通过组织讲座、培训班等方式,可以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从历史文化价值来看,非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浓厚的乡愁和记忆,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从绿色价值来看,非遗文化蕴含的生态理念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脉相承。从社会价值来看,非遗文化可以助力乡村基层治理,提升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模式多样。一是“非遗+产业”模式,通过成立非遗手工艺专业合作社,打造非遗消费品牌。目前,全国各地共建设非遗手工艺专业合作社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二是“非遗+文旅”模式,将非遗元素融入乡村旅游,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三是“非遗+教育”模式,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四是“非遗+数字”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非遗表现形式,拓宽传播渠道。
然而,非遗文化传承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传承人问题,非遗技艺学习投入时间成本较大,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形成反差,导致后继乏人。其次是市场需求问题,部分非遗项目缺乏创新,市场需求不足。再次是文化认同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冲击导致非遗文化认同感减弱。
为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需要多管齐下。一是加强传承人培养,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和激励力度。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物质保障。三是鼓励创新,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具有时代感的文化产品。四是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非遗传播渠道,提升非遗文化的影响力。五是将非遗元素融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非遗文化是乡村历史与文化的见证,承载着村民的共同记忆和情感。传承非遗文化,可以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为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非遗文化不仅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潜在资源。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