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变迁:孩子如何适应新环境?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变迁:孩子如何适应新环境?
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的扩展与改造运动打破了原有的社区文化格局,这对生活在其中的孩子们产生了深远影响。新的单元式楼房居住结构带来了独立、封闭和简单的特点,使得家庭之间交流减少,孩子们失去了许多与人交往的机会,特别是与年长者交往的机会。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孩子的社会化进程,还可能加剧代际之间的隔阂。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城市化带来的社区变迁特征
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社区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居住方式的转变。人们从过去的四合院、里弄等开放式居住环境,搬进了封闭的单元式楼房。这种居住结构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独立性,一套住房水、电、气一应俱全,厨房、卫生间等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居住者几乎不需要与其他住户建立关系;二是封闭性,防盗铁门把每家每户都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相互间的交流大大减少;三是简单性,家庭结构日趋简单化,扩展家庭的比例已经很少,多数是核心家庭。
与此同时,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受工作与生活方式变迁影响,年轻夫妇更倾向于独立生活,传统多代同堂的大家庭模式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以夫妻及未成年子女为核心的家庭结构。家庭规模也呈现小型化趋势,据统计,1982年以后,中国家庭平均成员数持续下滑。此外,城市化还带来了人口流动的增加,家庭成员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教育及发展机会而分散至不同城市或地区,形成流动家庭。
这种社区变迁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也影响了社区文化生活。由于社会节奏加快和人口流动增加,人们已经很少有时间像过去那样与邻里来往。即使是社区的地理区域和居住结构不发生变化,邻里之间的交往也已大为减少。人们对四合院内各家门窗的直接对应已感到不自在,有些住户即使在白天也要挂上窗帘。邻里间相互的称谓也由原来的亲属称谓逐渐演变为“师傅”、“老师”等社会通用称谓。
社区变迁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这种社区变迁对儿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家庭之间交流的锐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如今大多数孩子放学回家以后都是被关在铁门里面埋头读书,跟旧城区那些生活在众多街坊中的孩子相比,关在铁门后面的孩子显然是不幸的。他失去了很多与人交往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了与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年长者交往的机会,这是发展资源的丧失。
其次,这种变化影响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社区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所无法全部取代的。儿童生活在充满“类亲属关系”的社区文化环境中,就比较容易与周围许多人建立社会关系,也比较容易得到更多人的关照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而新的社区文化空白期,使得一代青少年正在面对一个缺乏文化滋养的成长环境。
此外,这种变迁还可能加剧代沟的形成。成人的人际交往重心转向工作单位,就使得孩子们与成人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孩子们在学校里可以与同辈相互交往,但与老师进行双向交流的机会也极少。这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前辈文化间与同辈文化间沟通萎缩的局面。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必将使代沟逐步加深,两代人之间相互理解将越来越困难,文化的传递将受到很大限制,最终甚至会造成文化断层。
应对措施与创新实践
面对这些挑战,社会各界正在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其中,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创新实践。截至目前,全国已有93个城市进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范围,覆盖31个省区市,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比重近1/3。
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各地都在努力从“一米高度”视角出发,关注儿童需求。例如,广东省珠海市南村社区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微改造”,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儿童球场、亲子菜园等室外活动场地5万平方米,改造提升3条儿童上学道路,创造安全、绿色成长环境;湖南省长沙市为缓解上学路上因拥堵造成的接送困难,长沙麓山国际第二实验小学在运动场下架空层建了车库,新增240多个停车位,在全市首创不受天气影响、不增加周边交通压力的学生地下接送系统。
此外,各地还在积极探索社区空间的适儿化改造。比如,博物馆、音乐厅等展示与艺术表演设施推进适儿化改造,展陈设施和儿童互动设备设施符合儿童行为尺度;推进郊野型公园适儿化改造,鼓励建设自然露营地等多功能活动驿站,建设与自然融合的儿童游玩空间。
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也至关重要。家长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学校和社区则应提供更多适合儿童的活动场所和项目,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同时,社会各界应共同参与,丰富扩大面向儿童的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积极培育为儿童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变迁不可避免,但通过各方努力,我们完全可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友好的成长环境。这不仅关系到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