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飘色:广东非遗文化的瑰宝
沙湾飘色:广东非遗文化的瑰宝
“三月三,睇飘色”,这句流传已久的粤语俗语,道出了广东人对沙湾飘色的期待与热爱。作为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的传统民俗艺术活动,沙湾飘色起源于明代中叶至晚明时期,由沙湾北帝诞迎神赛会发展而来,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它集材料、力学、造型、装饰、音乐等众多技艺艺术于一身,以色柜承载作展示,柜上坐立着的造型人物称为“屏”,凌空而起的称为“飘”,二者由中间的色梗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此表现某个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的片段,题材力求反映人间的真、善、美,造型极富巧、妙、奇、艳的特色。
独特的艺术魅力
沙湾飘色被誉为“凝固的戏剧,活动的雕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叹为观止。在结构上,沙湾飘色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色柜,即活动小舞台;二是色梗,即支持用的钢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员,坐在下面的叫“屏”,一般由10-12岁的小演员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飘”,一般由3岁上下的小孩扮演。在色柜上坐立的人物称屏,屏以道具凌空撑的人物称飘。其内容所表现的均为除恶扬善的神话、小说、戏剧人物。已挖掘出来的传统题材的飘色有近百板。
沙湾飘色在色彩艳丽,造型大方、装置奇妙、讲究力学、内容含蓄的特点。在“飘色”游行时,每两板飘色之间配有一台八音锣鼓柜,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人民看过“飘色”表演之后,尽情联想,其乐无穷。 沙湾飘色是南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奇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创新发展
近年来,沙湾飘色不断创新改革,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内容上,保留传统精华的同时,剔除封建糟粕,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题材,如《嫦娥思乡》《锦上添花》《青云直上》等。在造型上,通过冶金技术提升色梗承重能力,使人物形象更加刚健优美。资金投入方面,从改革开放至今,各方面投入资金近600万元,建立专门的研究训练及表演活动场地。队伍建设方面,目前有近20名制作技艺骨干和近800人的表演队伍。
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沙湾飘色不仅是广府民俗艺术的重要代表,更成为了连接海内外乡亲的文化纽带。它曾两次被搬上银幕,在广州表演的录像被选送联合国。近年来,沙湾飘色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活动,获得多个奖项,包括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06年,沙湾飘色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沙湾飘色已成为沙湾镇最具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巡游活动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它不仅展示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沙湾飘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更好地融入现代元素,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与参与,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沙湾飘色这一岭南文化瑰宝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