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飘色:数百年非遗瑰宝的传承与创新
沙湾飘色:数百年非遗瑰宝的传承与创新
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三,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古镇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飘色巡游盛事。当天下午,伴随着锣鼓喧天的喜庆氛围,20板精美绝伦的沙湾飘色沿着古镇3公里的巡游路线缓缓前行,吸引数万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再现了“万人空巷看飘色”的盛况。
数百年传承:从北帝诞到非遗瑰宝
沙湾飘色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最初是由沙湾北帝诞迎神赛会发展而来。据记载,沙湾镇居民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辰之日,都会抬着北帝像出游,并配以书会、舞龙、飘色等助庆活动。这种独特的民俗艺术形式,逐渐从沙湾传播至佛山等地,成为岭南地区广受欢迎的民间艺术。
独特的艺术魅力:凝固的戏剧,流动的雕塑
沙湾飘色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著称,被誉为“凝固的戏剧”和“活动的雕塑”。其表演以“色柜”为舞台,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将“屏”(坐立人物)和“飘”(凌空人物)通过色梗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展现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片段。
每板飘色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坐在色柜上的称为“屏”,通常是七八岁、身高1.1-1.2米的孩子;凌空而起的称为“飘”,则由两岁左右、身高1-1.1米的幼童扮演。通过精心锻造的色梗,将这两个角色巧妙连接,形成一个富有故事性的画面。例如,“六国大封相”、“刘邦斩蛇”、“精忠报国”等经典题材,都在这方寸之间得以生动展现。
与时俱进:古老艺术的现代演绎
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沙湾飘色不断创新发展。不仅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精神,创作反映当代主题的新题材,还在形式上突破传统,发展出水上飘色等新形式,真正实现了“色在水上漂”的艺术创新。
2010年,沙湾飘色更是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标志着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如今,沙湾飘色已成为番禺区民俗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成为展示岭南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传承与保护:让非遗瑰宝焕发新生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湾镇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同时,通过开设研学课程、举办体验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沙湾飘色的传承事业。
尽管如此,沙湾飘色仍面临着后继乏人、技术失传等挑战。其制作工艺复杂,对参与者的年龄、身高要求严格,且每次巡游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这些都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护和传承沙湾飘色,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沙湾飘色承载着数百年来沙湾人的智慧与匠心,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一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