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非遗:潭山飘色传承与发展
广州非遗:潭山飘色传承与发展
潭山飘色是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潭山村的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明代,由福建莆田传入。这一活动最初与冈尾社十八乡的庙会和洪圣诞巡游相关,后逐渐发展成为潭山村独特的文化象征。
历史沿革
潭山飘色始于明代,最初因庆祝村民许大成高中进士而举办,但后来被视为不祥之举一度停办。1986年,在村委会和艺人的努力下,潭山飘色得以恢复,并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沙湾飘色、员岗跷色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艺术特点
潭山飘色以“新”(主题新颖)、“奇”(造型奇特)、“精”(制作精巧)、“明”(色彩鲜明)为特色,通过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台飘色由2个“色仔”“色女”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由村民用“色柜”抬着出游。事前,组织者以父母双全、长相俊美、意志坚定、胆大开朗、品学兼优为条件,采取自愿原则,挑选一批8-10岁的童男童女,利用业余时间集中培训后成为“色仔”“色女”,这被当地民众视为荣耀。
色柜、色架依照传统制作,色柜为正方形,四面绘上彩画,柜内压上几块大石头,以保持平稳,色梗是一条精心锻造的纤幼钢枝,安插在色柜上。飘色中的人物,站在色柜面上凌空而起的称为“上色”,也叫做“飘”,坐在色柜面上的称为“下色”,也叫做“屏”。人物主要靠“色梗”支撑。“飘”与“屏”互相辉映,构成完美的飘色整体。飘色的迷人魅力在于“飘”,“色仔”或“色女”左足立于一根“桃枝”上,右足摆动,身体凌空无凭,似无依托,令人惊奇。
文化内涵
潭山飘色不仅是表演艺术,更是当地神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农历三月廿三娘妈诞为契机,通过巡游展现村民对天后的崇敬,体现了深厚的文化传承和社区凝聚力。潭山飘色设计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片断,通过绚丽的色彩和理性化的人物造型来表达人民情感和意愿。
社会影响
潭山飘色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还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地方经济的发展。2000年,潭山村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进一步彰显了其文化价值。潭山飘色曾一度停办。据说,明代万历十八年,潭山村人士许大成高中进士后,乡人为其大排筵席庆祝,更组织飘色游行助兴。可是,许大成在返乡途中却不幸暴毙。因此,乡人视办飘色活动为不祥之举,故飘色活动就不再出现在潭山的群众文化活动中。
近年来,潭山飘色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成为广州市亮丽的文化名片。2006年,化龙潭山飘色队创作的大型飘色《争荣弃耻》《七姐下禺山》,参加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首届飘色(抬阁)艺术展演,喜摘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07年,民间艺人许冠其、许永威被评为广州市民间艺术杰出传承人;2008年,飘色《争荣弃耻》《七姐下禺山》荣获第六届广州市宣传文化精品奖。2012年7月该村被录入为广东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