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技艺 : 斗拱在寺院项目中的设计应用
营造技艺 : 斗拱在寺院项目中的设计应用
在现代各类仿古建筑中,斗拱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如何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斗拱制式与当代设计风格完美融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本文以浙江舟山普陀山观音圣坛项目为例,详细研究了唐宋、明清以及日本古代斗拱制式的应用与创新,为传统建筑元素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1 观音圣坛楼层文化
观音圣坛项目简介
观音圣坛坐落于浙江舟山市普陀山朱家尖白山景区南侧,主体建筑以“圣坛即观音”为设计理念,巧妙融合中国传统楼阁特色与现代高层建筑技术。建筑从第一层至第四层主要展现观音文化,第五层至第九层则重点表达观音信仰,体现了“上奉信仰、下通艺术、内观自在、外观世音”的设计理念。其中,第六层是普门层,按照历史朝代风格设有汉魏、唐宋、明清、现代四间佛殿,展现“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和“千处祈求千处观”的文化内涵。第七层是慧济层,依据地域风貌设有普陀观音、六度观音、他地观音、信众抄经室四间佛堂,展现了世界各地的观音信仰文化。
斗拱的历史演变
斗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斗拱样式可分为普通拱和曲拱两类。北宋时期,《营造法式》的问世标志着斗拱设计的规范化,而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则进一步完善了斗拱的命名和尺寸体系。清代建筑采用“斗口”和“檐柱径”两种模数,其中带斗拱的宫殿式建筑以“斗口”为基本模数,通过十一个等级的用材标准控制建筑规模。
北方唐宋风格佛殿斗拱的设计方案
唐宋时期的斗拱
自唐代起,我国斗拱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等结构,并发展出“计心造”与“偷心造”两种做法。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是柱头斗拱与梁架的紧密结合,以及水平框架的形成,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着关键作用。现存的山西五台山唐代建筑佛光寺大殿是这一时期斗拱做法的典型实例。
图2 柱头铺作斗拱计心造和偷心造
图3 佛光带寺大殿内槽柱头四跳偷心斗拱
斗拱深化设计方案
观音圣坛北方唐宋风格佛殿内的斗拱设计方案严格沿袭佛光寺大殿斗拱制式,分为内槽柱头铺作和内槽转角铺作。佛光寺大殿内槽柱头铺作用四抄偷心,一般连续偷心,抄数较多的用于内槽或外槽内。
图4 北方唐宋风格佛殿内槽柱头铺作
图5 北方唐宋风格佛殿内槽转角铺作
东方明清风格佛殿斗拱的设计方案
明清时期的斗拱
明清时期,斗拱种类繁多,按位置可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按是否向外挑出可分为出踩斗拱和不出踩斗拱。清代斗拱的出踩数量与宋代有所不同,如出一跳相当于清式斗拱中的出三踩,出五跳相当于出十一踩。
图6 三踩斗拱
图7 五踩斗拱
图8 观音圣坛东方明清风格佛殿走廊剖面图
图9 品字科五踩斗拱侧视图
图10 品字科五踩斗拱效果图
斗拱深化设计方案
观音圣坛东方明清风格佛殿斗拱采用品字科五踩斗拱形式,严格依据清《工程做法则例》所记载的斗拱制式进行设计。首先,根据佛殿的平面尺寸从十一个等级的材中选择合适等级的材,进而确定斗口的尺寸。斗拱各部位的尺寸均由该斗口的尺寸计算得出。
六度观音殿斗拱设计方案
六度观音殿采用日本古代建筑设计元素,斗拱设计方案取材于日本东大寺东侧的法华堂的斗拱制式。日本古建筑的转角斗拱做法中,鬼斗是一种特色构件,在中国较为罕见,但在云南、四川、陕西等地的个别古建筑中有出现。而在日本则广泛适用于古建筑的转角处。
小结
斗拱作为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层层叠叠、紧紧相扣的结构不仅提供了稳定的支撑,更是一种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身的特殊艺术。当下如何将优良的传统与现代的设计风格、工艺标准更好地有机结合,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