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飘天下”:襄阳特产的品牌化之路
“襄飘天下”:襄阳特产的品牌化之路
“襄飘天下”作为襄阳农产品全品类领军品牌,正引领着当地特产的品牌化发展。通过构建“1(全品类领军品牌)+N(单品区域公用品牌)+S(重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品牌矩阵,襄阳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发展优势。目前,已有15家龙头企业的七大类优质产品获得品牌授权,共同开发出100余款特色产品,在线上线下多渠道进行营销推广。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襄阳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也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前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襄飘天下”品牌矩阵的构建
襄阳气候南北兼宜,资源禀赋突出,农业基础雄厚,是湖北省农业大市。近年来,襄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截至目前,该市已拥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7个,地理标志产品95个,农业企业品牌800多个,产品品牌1500多个,涉农中国驰名商标31个。该市已在市级层面培育了中国有机谷、襄阳高香茶、襄阳牛肉面、襄阳大米、襄阳黄酒、襄江清水虾六大区域公用品牌,在县级层面形成了枣阳皇桃、宜城皮蛋、南漳香菇、保康核桃、谷城贡米、老河口砂梨、襄州锅巴等多个品牌。
为突破品牌建设多、乱、杂的瓶颈制约,襄阳将“襄飘天下”作为全品类领军品牌,集结六大市级公用品牌、“一县一品”品牌以及重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构建“1(全品类领军品牌)+N(单品区域公用品牌)+S(重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品牌矩阵。
在推进品牌建设工作中,襄阳粮油集团成立湖北襄飘天下品牌运营公司,制定产品标准体系和授权使用管理办法,目前已选取15家龙头企业的七大类优质产品进行品牌授权,合作推出襄阳牛肉面、襄阳大米、襄阳高油酸花生油等20余款核心产品,并将在襄阳古城北街管家巷打造“襄飘天下”旗舰展示店,与襄阳数字农业产业园合作开展线上、线下营销。
襄阳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涛表示,该企业将与襄阳市农业农村局密切配合,拓宽宣传渠道,提升“襄飘天下”品牌营销力、影响力、竞争力,力争通过三到五年努力,成长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知名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助力襄阳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市建设。
“襄飘天下”品牌矩阵的市场表现
11月8日至11日,第十八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国内外数千种名特优农产品汇聚一堂,襄阳也以“襄飘天下”全品类领军品牌矩阵亮相本届武汉农博会。
据悉,武汉农博会已成为“一站式”服务贸易、合作交流与企业形象对接展示的平台。襄阳以“襄飘天下”全品类领军品牌矩阵亮相本届博览会,为全省人民带来“热辣滚烫”的襄阳牛肉面、具有“高栗香、耐冲泡”特性的国家地标产品襄阳高香茶、李白《襄阳歌》里“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襄阳黄酒、网红产品“卧龙锅巴”等上百种特色农产品。
市农业农村局现场负责人介绍,多年来,我市加快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着力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生态底色越发厚重,生态经济愈发壮大,生态优势不断凸显。截至目前,我市拥有“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328个。希望借助本届武汉农博会,持续擦亮“襄飘天下”金字招牌。
“襄飘天下”品牌矩阵的科技支撑
时下,露头不久的油菜苗已铺满田野。而此时,市农科院的油菜团队正忙碌在田间地头,查苗情、开“处方”,为来年油菜丰收提供技术支撑。小麦团队、水稻团队、玉米团队也没闲着,正在各自领域进行技术攻关……
“当前,我市正处于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农业的分量凸显。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是农科院的立院之本。”市农科院负责人称,站在全市、全行业、全产业链的角度来开展工作,用心耕耘大地,以“芯”造福一方,真正体现市农科院的科技支撑、科技参谋的重要地位。
稳健发力,自主创新求突破
如何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堪称农业“芯片”的种业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业“芯片”贵在育种,重在创新。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襄两优310、襄优827、襄粳372等三个水稻新品种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此次审定的3个水稻新品种,对于巩固我市百亿斤粮食产能地位和打造“襄飘天下”农产品品牌矩阵提供了有力支撑。
玉米团队则立足我市玉米产业链发展需求,开展高产稳产夏播玉米新品种培育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开展了耐高温玉米自交系改良。同时,争取项目4个,实现2个农业重大科技项目结题,并推动2个有关作物品种与种植模式研究技术的研发、共建协议的签订工作。
掌握农业“芯片”不仅仅在自主研发上,同样也表现在引进推广上。
市农科院经作所的工作可圈可点:全年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5项,其中棉花27项,中药材8项,包括野菊花早熟、高含量品种筛选和“三增三减”绿色轻简高效种植技术研究……
市农科院油料所建立花生玉米宽幅间作套种高效种植技术示范、花生机械化宽幅垄作生产技术集成示范等示范基地5个;在高油酸优质专用抗逆广适花生新品种培育与示范方面,开展相关课题18项,鉴定参试品种152个,建立高油酸品种高产攻关示范基地6个……
市农科院蔬菜所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以马铃薯、甘薯、长豇豆、苦瓜、魔芋、大蒜等6个作物为主开展科研攻关,共计承担了8个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4个、市级项目3个。
“一批批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一批批适宜本地的选育推广,为高效农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市农科院负责人表示。
深入推进,“五五”工程显成效
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是省农科院在“十四五”期间提出的一项战略工程,即:力争突破50项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示范500项农业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推广50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50个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发展壮大5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如何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市农科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内容丰富、有声有色。
“1+X+N”合作机制生根发芽。省农科院与市政府签订1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合作的主题、任务和机制;省农科院、市农科院与主要涉农县(市、区)政府签订“X”个三方科技合作共建协议,帮助对方重点培育壮大一至两个重点农业产业;省农科院相关研究所、市农科院与共建县农业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签订“N”个具体的科技合作协议,帮助企业解决产业技术、成果应用和人才培育难题。
建设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联合襄州区农技推广中心和中化MAP现代农业在襄州区黄集镇毛岗村,建立高筋小麦亩产600公斤技术示范基地。今年5月25日,邀请省、市专家进行验收,达到预期效果。科技服务襄州古驿镇吕镇村(花生)、保康马良镇潮水村(油菜)、枣阳七方镇刘寨村(芝麻)等,示范引领效果明显。
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农科院与湖北扶轮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深入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联合申报小麦新品种2个,共同顺利完成省重点研发项目结题工作;市农科院经作所联系了6家单位,采取共建基地、示范展示、观摩交流、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等方式,以科技支撑相关产业链稳步发展;市农科院油料所联系对接新兴经营主体、企业十余家,共建示范基地15个。
“点对点”助力单产提升、品质提优。市农科院借助省体系内专家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了致力水稻高效生产合作模式,为襄州区鑫美农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提供适宜品种信息、技术指导、项目入库等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彰显了社会影响力。
另外,市农科院积极参加我市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专班咨询和服务工作,组织参加了多项“科技闹春耕”、抗灾复产服务活动;承办“植物疫苗促进小麦抗病增产、提质增效绿色技术”田间示范观摩会、第八届全国羊肚菌产业大会等活动。
融合发展,遍地开花结硕果
今年6月份,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在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成功举行。该校区的建成,将成为校市合作的典范,也为我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宝贵的“智库”。
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离不开高质量的合作项目实施,而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市农科院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向外合作,突破瓶颈。共同承担湖北洪山实验室、省农业农村厅“515”科技服务、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项目3个平台建设,促进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依托华中农业大学黄集示范智慧农业基地展示市农科院的科研成果,目前玉米团队选育的15个新品种和苗头组合已完成种植,为单位和种子企业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