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清算协会通报8起涉赌案例,暴露出支付机构和银行存在哪些风险漏洞?
支付清算协会通报8起涉赌案例,暴露出支付机构和银行存在哪些风险漏洞?
10月11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2022年涉赌举报典型案例,通报了8起支付机构和银行涉及网络赌博资金结算的违规案例。这些案例暴露出部分支付机构和银行在商户管理和交易监测方面存在严重漏洞,为网络赌博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A支付机构在收单业务中对特约商户某通信科技公司管理和交易监测不到位,导致手机话费代充值收款码被挪用至网络赌博平台。
案例2:B银行在代收某通信公司话费业务中,对收款人管理不到位,导致收款人将代收业务接口挪用至网络赌博平台。
案例3:C银行在收单业务中对特约商户某电力公司管理和交易监测不到位,导致电费充值接口被挪用至网络赌博平台。
案例4:E银行的特约商户甲公司在收单业务中,将网络支付接口挪用至网络赌博平台。
案例5:E支付机构在收单业务中对特约商户某石油销售公司管理和交易监测不到位,导致加油卡充值业务被利用为网络赌博平台收付款渠道。
案例6:F支付机构对特约商户丁直播平台公司管理不到位,未发现网络支付接口被挪用至网络赌博平台,导致用户通过购买虚拟币方式完成网络赌博平台付款。
案例7:G支付机构在收单业务中对特约商户管理不严,未发现某理发店将网络支付接口挪用至网络赌博平台。
案例8:H支付机构在收单业务中对特约商户管理不到位,未发现某团结百货店将收款码挪用至网络赌博平台。
监管措施与要求
针对上述违规行为,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提出以下监管要求:
全流程风险管理:相关机构需切实落实支付服务主体责任,采取有效管理手段和举措,加强客户和特约商户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风险管理。
重点行业商户管理:强化对通信、电力、石油和直播类等缴费收款业务量超大型企业商户的内部管理,优化代理缴费管理方式。
风险控制原则:严格落实“谁的客户谁负责”“谁的商户谁负责”“谁的接口谁负责”原则,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强业务管理和商户管理。
交易监测与风控:不断完善交易监测模型和风控规则,堵塞各类风险漏洞,避免成为网络赌博资金转移的渠道。
行业影响与警示
这些案例反映出支付机构和银行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商户准入审核不严:部分机构对特约商户的资质审核流于形式,未能有效识别高风险商户。
交易监测机制缺失:对异常交易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不足,未能及时发现资金流向异常。
接口管理混乱:代收、保理、条码支付等业务的接口管理存在漏洞,被不法分子利用。
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部分机构过于追求业务发展,忽视了风险防控的重要性。
监管趋势与展望
近年来,金融反诈反赌监管持续加码:
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人民银行和支付清算协会陆续出台多项监管政策,明确支付机构和银行的主体责任。
举报奖励机制显成效:截至8月30日,依托举报奖励机制处理涉赌举报案件535件,对违规机构实施自律惩戒60家次,涉赌类举报同比下降46.01%。
行业自律与监管结合:通过协会自律、机构自治和社会监督,构建多层次监管体系。
科技赋能风险防控:鼓励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
此次通报的8起案例,不仅揭示了支付行业存在的风险隐患,也为全行业敲响了警钟。支付机构和银行应以此为鉴,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共同维护支付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