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骨笛:穿越千年的音乐传奇
贾湖骨笛:穿越千年的音乐传奇
贾湖骨笛:穿越千年的音乐传奇
从尘土中唤醒的远古之声
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一支来自8700年前的笛子,这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不仅改写了中国音乐起源的时间和历史,更被誉为“中国音乐史标志性的开端”。
贾湖遗址共出土近30支骨笛,这些骨笛分别出土于16座墓葬中,多置于墓主人股骨和胫骨两侧。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两支骨笛,来自贾湖遗址的M282墓葬,全长22到23厘米,通体呈浅棕色,制作精致,可以吹奏出旋律。
精湛工艺与完美音阶
贾湖骨笛的制作工艺令人惊叹。先民们首先锯去两端骨节,在修整好中空的骨管上刻划出大致的音孔位置的等分标记,然后再钻孔。音孔呈一直线排列,音孔很圆,孔壁稍呈上大下小的倾斜,有的骨笛具轻度的石化迹象,说明骨笛年代有近万年的久远历史。
贾湖骨笛的音律特点尤为突出。早期(距今年代为9000—8600年左右)的骨笛为5或6孔,可吹奏四声和五声音阶;中期(距今年代为8600—8200年左右)的骨笛为7孔,可吹奏六声和七声音阶;晚期(距今年代为8200—7800年左右)的骨笛为7孔8孔,可吹出七声音阶和变化音。
文化象征与现代传承
贾湖骨笛的出土,彻底改变了中国音乐历史起源的文献和传说的观点。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乐器,更是一种沟通神人、述说氏族心声和祈求的神器。在贾湖遗址344号墓葬中,除左臂侧伴随的两支骨笛外,还发现八套内装石子的龟甲,这表明骨笛在当时具有特殊的宗教和祭祀意义。
近年来,围绕着“镇馆之宝”贾湖骨笛,河南博物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复原工作。2000年,博物院组建了“华夏古乐团”,这是国内唯一一支以文物和史料文献为依据,复制古乐器并进行艺术重构的乐团。乐团陆续复刻了近百个类别、一千余件古乐器,并编排古曲,使它们组合成完整的艺术表达。
贾湖骨笛的复原和传承,不仅是对古代音乐的重现,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让我们得以聆听八千年后的历史回响,感受古人的情感与智慧,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力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