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交汇处的千年变迁:从“小武汉”到内陆港口
三河交汇处的千年变迁:从“小武汉”到内陆港口
在河南省东南部,沙河、颍河、贾鲁河三河交汇处,一座千年古城见证了中国北方的沧桑巨变。这里就是周口,古称陈、淮阳、周家口,4600多年前就已建城,是中国最早的古城址之一。
从水运重镇到“小武汉”
周口的历史,是一部因水而兴的传奇。春秋时期,这里曾是陈国的都城,秦汉时期成为重要郡县。但真正让周口声名鹊起的,还是明清时期的水运繁荣。
明代初年,随着沙颍河漕运的开通,周口开始快速发展。最初的集镇从沙河北岸扩展到南岸,为了满足两岸商贾往来的需求,一户姓周的人家在南岸开辟了第一个渡口,“周家口”因此得名。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周口镇的发展达到鼎盛,拥有16个渡口、116条街道,常住居民数万人,流动人口更是多达数十万。当时的周口,被誉为“燕赵江楚之冲,秦晋淮泗之道”,是北方著名的“水陆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与汉口镇齐名,享有“小武汉”的美誉。
然而,好景不长。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海运的兴起和铁路的建设,传统的内河航运逐渐衰落。1843年黄河在中牟决口,导致贾鲁河淤积,周口的水运优势丧失,这座曾经繁华的水运枢纽开始走向萧条。
文化传承与现代复兴
周口不仅是一座水运之城,更是一座文化之城。这里是伏羲故都、老子故里,被誉为“华夏先驱、九州圣迹”。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周口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建成了1个市级图书馆、1个市级文化馆,10个县级图书馆、10个县级文化馆,16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52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以“周末公益剧场”“欢乐中原·和谐周口”等为代表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每年惠及群众数百万人次。
进入21世纪,随着沙颍河复航工程的实施,周口的内河航运重新焕发生机。2009年,沙颍河周口以下河段实现常年通航,成为河南省第一条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2017年,周口中心港一期工程开港运营,港口吞吐量从2010年的85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1860万吨。如今的周口港,已经成为淮河流域最大的港口,开通了至淮安、太仓、连云港、上海等港口的集装箱航线,甚至开通了至美国洛杉矶长滩港的国际航线。
展望未来:从“边缘”到“前沿”
2021年12月,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周口调研时提出,要将周口打造成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面向东南沿海的开放桥头堡。这为周口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当前,周口正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变边缘思维为前沿意识,大力发展临港经济。作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周口港的建设正在加速推进。预计到2035年,周口港的货物吞吐量将达到5亿吨,成为中原地区通江达海的重要门户。
从古至今,周口经历了从水运重镇到文化名城,再到现代港口城市的变迁。这座见证了中国北方千年沧桑的古城,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