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这些犄角旮旯儿您都去吃过吗?
北京的这些犄角旮旯儿您都去吃过吗?
在北京,最地道的美食往往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小门脸儿”里。从豆汁儿到驴打滚儿,从烧饼夹肉到卤煮火烧,这些隐藏在城市角落的美味,不仅承载着老北京人的记忆,更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体现。
尹三豆汁儿:老北京的“命根儿”
地址:东城区东晓市街 176 号
“北京的豆汁儿,旗人的命根儿。”这句话道出了豆汁儿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尹三豆汁店位于天坛附近的东晓市街,即使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冬,也能看到一群大爷大妈排队购买早点的场景。他家的豆汁儿采用重发酵工艺,呈现出又稠又酸的独特风味。真正的老北京人会自带塑料袋购买生豆汁儿和生麻豆腐,因为生的价格更实惠,可以按斤称量(北京话称“约”)。北京大爷还会特别嘱咐店家:“把那豆汁儿给我搅和搅和,别净给我盛那稀汤寡水儿的。再给我来三袋儿!”
白记年糕:牛街排队最长的“驴打滚儿”
地址:西城区牛街街道牛街 5 号
牛街清真超市 1 楼(近输入胡同)
在牛街,有两条著名的排队景观:一条是排队等号吃聚宝源火锅,另一条就是排队等白记年糕买小吃。白记年糕的招牌“驴打滚儿”是北京人童年记忆里最甜最糯的点心之一。据传,“驴打滚儿”得名于其最后一道工序——在黏豆面糕的表面裹一层黄豆面儿,形似北京郊外的野驴蹶蹄子扬起的黄土。友情提醒:这些甜食都是黏米面儿做的,最好趁热食用,否则口感会大打折扣。
西海子西园烧饼夹肉:不开外卖的“老国营”
地址:通州区云景东路 339 号
西海子西园烧饼夹肉是一家有几十年历史的低调“老国营”,只卖烧饼夹肉。这家店的味道好到什么程度呢?连外卖都不开,更不会像“网红店”一样整一堆花里胡哨的餐具求好评。每天依然是乌泱乌泱的人,来晚了肘子肉就没了。这也公平——无论您祖上是三公九卿,还是平头百姓,在等待一锅热烧饼出锅的刹那,平等了。
“老回回”小吃:天花板级的糖花卷儿
地址:西城区百万庄北街9号1层
“北京小吃的半壁江山,都是清真小吃。原本是附近居民口碑相传的小吃店,因为“天花板级”的麻酱红糖花卷儿,征服了四海八方年轻人的味蕾,一举成为“网红小吃打卡地”。其实老北京的早点没那么多甜的,咸豆腐脑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豆腐要老嫩适中,卤要用牛肉汤打底,黄花、木耳、香菇一应齐备。早晨来碗“老回回”的豆腐脑,配点儿什么呢?要不来个糖油饼儿?又是甜的。——碳水让人快乐,糖油饼儿双倍碳水,双倍快乐。
门框胡同百年卤煮(新街口店):建议开车的朋友“腿儿着来吧”
地址:西城区赵登禹路甲2号
(新街口地铁 B 口正对面)
在四九城生活几年,您可能会添一个“坏毛病”——爱上吃“下水(shui 轻声)”了。老北京管动物内脏叫“下水”。卤煮里最重要的两味材料,就是猪肠和猪肺。吃卤煮这件事,有点儿像蔬菜界的“香菜”、小吃界的“臭豆腐”、饮料界的“豆汁儿”——总之就是能吃惯的人嗜此如命、无此不欢,吃不惯的人骂骂咧咧、避之大吉。吃卤煮的习惯见仁见智,有人会跟老板说“不要肺头”,也有“老饕”觉得“肺头”才是一碗卤煮的“完整尊严”。
不过要提醒您的是,新街口店虽然“味儿正”,但真的不好停车,带朋友来的话,一定慎重选择出行方式。这里完全符合您对一个网红小店的期待:店里找不到座儿,店外没地儿停车。建议开车的朋友找个远点儿的停车场“弃车前行”——“腿儿着来吧”。
沣元春饼馆:数数巴掌大的地方有多少张大腕儿合影
地址:东城区幸福巷幸福北里20号楼
一家藏在居民楼里的春饼馆子,居然火得很“邪性”。如果您按照“商学院高端授课”的思路,这应该属于“基本歇菜”的反面教材——选址不临街,得靠导航才能找来;菜也不是什么稀罕菜系,就是最平常不过、老北京家家户户都能做的春饼。嘿,但人家老板就是扎扎实实把春饼做火了。一个巴掌大的馆子,墙上一大堆“明星合照”,就为了这一口老北京春饼。
来这儿吃老北京春饼,必点的一道菜就是“炒合菜”。其实合菜可荤可素,过去老北京家家户户的配料表都不尽相同,但大致都不出老北京春天的几样常见时令菜:豆芽儿、韭菜、鸡蛋、木耳、粉丝。过去“反季节蔬菜”很少,北京的春天“青黄不接”,这一筷子炒合菜卷上春饼,就算是北京人“咬春”了。要是嫌干,可以来一碗棒渣粥“溜缝儿”。
宫门口馒头铺:咬一口“贝勒红豆卷”,当不了贝勒……
地址:西城区香厂路1号
“宫门口”是一家卖馒头起家的主食小店,火到排队能排出二里地去。它家最火的全是减肥和控糖界的天敌“碳水炸弹”——贝勒红豆卷、八宝黏豆包、抹茶馒头……翻译过来吧,全是“主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老北京家家户户别说“空气炸锅”,连有“烤箱”的人家都是屈指可数,大部分的妈妈们能给孩子在饭桌上变点花样儿的“甜点心”,就是一口蒸锅蒸出来的“糖花卷儿”——一定要多放红糖、多放麻酱,出蒸锅恨不得能从花卷周边溢出来,溜边儿溜沿儿的糖酱配着花卷的层层叠叠,冬天一口咬下去,眼镜片起了白色的雾气,朦朦胧胧像是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候的妈妈浓密乌黑的头发,能梳两个握不住的麻花辫,我还是乳牙未退的“豁牙子”,碗里多一个糖花卷儿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不行,再写下去眼镜片儿要花了,“老板,两个糖花卷儿,打包”。
小肠陈:来个让人涕泗横流的“芥末墩儿”解腻
地址:西城区南横东街194号
小肠陈本是1886 年创办的老字号,排队的食客都是慕名吃卤煮的。吃完卤煮火烧别一抹嘴儿走了,讲究的“老北京”都得来份儿芥末墩儿解腻。
芥末墩儿也是北京小吃中的一朵“奇葩”,杀伤力不亚于豆汁儿和臭豆腐。很多外省或外国朋友来北京吃饭,芥末墩儿基本上“这辈子尝过一筷子就够了”,辣得鼻涕眼泪直流,但“老北京”却对芥末墩儿乐此不疲。到底什么是芥末墩儿呢?其实材料便宜得要命,就是大白菜、黄芥末和一点儿糖、醋,凉凉的白菜帮加上芥末蹿鼻的味道,吃后真如醍醐灌顶一般,彻头彻尾地通气清凉。这道菜在过年或者肉菜多的时候,是老北京餐桌上最常见的配菜——就靠它醒脾解腻。小肠陈的卤煮讲究汤底醇厚,肠子里要稍微带点油才有味儿,不能太寡淡。这时候您稍微配一口芥末墩儿,会觉得从心里到胃里都爽亮好多,像是京剧里的西皮流水,要的就是这个爽利劲儿。
“手绘北京”系列
《得闲了,玩儿遍北京》
《馋了,风味儿北京》
“手绘北京”系列延续《北京名物》,以北京美食、北京休闲娱乐生活为创作对象,由专业艺术家组成创作团队,通过手绘原创的艺术形式呈现北京历史之韵,都市之美,以艺术家的视角,勾勒北京风物、名所及生活状态。每一个分册都要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碰撞。
《得闲了,玩儿遍北京》主要收录了北京的著名公园、休闲娱乐方式。金壁辉煌的故宫,蓝天映照下的天坛,水光与绿色交织的颐和园,繁华的王府井与前门,载着老百姓喜怒哀乐的胡同,承载儿时记忆的石景山游乐园和被疯狂打卡的环球影城......
《馋了,风味儿北京》主要讲述北京的特色饮食文化以及饮食的融合。春天的春饼,夏天的芝麻酱,秋天的烧茄子,冬天的大白菜;无论是御膳还是胡同里的美食,都有独特的讲究,本书将饮食文化与百姓生活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构成京城百姓的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