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新思路
周宏春: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新思路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不仅影响农作物生长,更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健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在《中国经济时报》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和修复方略,为解决这一环境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与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涉及汞、铬、砷、镉、铅等元素。这些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就会通过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最终影响人体健康。研究表明,重金属污染具有累积性、隐蔽性和持久性,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其危害将持续存在,且治理难度大、成本高、时间长。
24字方略:系统治理的新思路
周宏春研究员提出的24字方略,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摸清家底:精准掌握污染现状
要有效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首先需要准确了解污染状况。这包括开展区域和重点地区场地的污染调查,分析污染物来源和变化趋势。通过精密仪器检测土壤样品,可以为后续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效法自然:利用自然规律治理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可以借鉴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原理。例如,利用植物的富集作用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湖南省在土壤镉污染治理中就成功应用了桑树。此外,通过添加土壤改良剂,也可以减少重金属的危害。
需求导向:以修复后用途决定治理方案
土壤修复应以最终用途为导向。对于农用地,可以通过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来降低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对于建筑用地,则需要重视土壤污染问题,防止类似北京地铁施工时出现的熏死人事件。
保障健康:以人体健康为核心目标
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体健康。这需要综合考虑污染程度、治理成本和预期效果,确保治理方案既科学又经济。
用好政策: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持。可以借鉴美国的“超级基金”模式,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来解决污染治理资金问题。
创新模式:推动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
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需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例如,采用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可以有效解决资金问题。
技术创新:协同固碳减排的新突破
在技术层面,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等单位研发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协同固碳减排关键技术。该技术通过腐殖质-氧化铁互作、甲硫氨酸协同脱毒减排等新原理,实现了源头控制和生态固碳的协同效应,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开辟了新途径。
实际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在实际应用中,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成本和治理效果。例如,在有色金属矿区,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来减少污染排放。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可以采用客土法、翻耕混匀法等物理方法进行修复。
政策与商业模式:可持续治理的关键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企业则需要创新商业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同时,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也是确保治理效果的重要环节。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科学的思路、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模式。周宏春研究员提出的24字方略,为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完善,我们有信心解决这一环境难题,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