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味道》推荐:鞍山特色小吃探秘
央视《味道》推荐:鞍山特色小吃探秘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味道》栏目再次聚焦鞍山,深入探寻这座城市的特色小吃。从历史悠久的海城馅饼到口感独特的枫叶肉干,每一款小吃都承载着鞍山人的记忆与情感。节目中详细介绍了这些小吃的制作工艺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让观众在品味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鞍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海城馅饼:百年传承的非遗美味
海城馅饼是鞍山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小吃之一,其中牛庄馅饼更是被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点是馅大皮薄、外焦里嫩,肥而不腻,香而不杂。馅饼选用优质面粉和新鲜馅料,经过和面、调馅、包制和烙制等工序制成。
牛庄馅饼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与当地商业贸易发展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牛庄早在曹魏时期就是一个重要村庄,地处太子河下游左岸,是东北最古老的贸易港。在清末经回、汉两族师傅的探索和改进,在制作工艺、选料、配料上有了突破,逐渐形成牛庄自己的特色。上世纪20年代后,牛庄馅饼在辽南地区已经有了名气。
值得一提的是,牛庄馅饼曾在人民大会堂展示并获得赞誉。1988年,牛庄馅饼第三代传承人赵洪财师傅受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烙制牛庄馅饼,品尝过赵师傅烙制牛庄馅饼的各级领导都给予了高度赞誉,还有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及港澳台胞客人也对牛庄馅饼赞不绝口。
枫叶肉干:南味北调的特色零食
枫叶肉干是辽宁鞍山特产,以精选猪肉为原料,经过腌制、烘烤等工艺制成。其特点是色泽透明发亮,呈枫叶红色,切片均匀,色香味美,具有南味食品特点,适合北方人口味。1980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并在1982年全国名特产品评审会上获得好评。
枫叶肉干的制作工艺独特,选用瘦猪肉,配以白糖、盐、味精、白酒、五香粉、鲜姜汁等调料,经过腌制、烘烤等工序制成。成品为盒子小包装,美观大方,色泽透明发亮,呈枫叶红色,切片均匀,色香味美,有嚼劲,余香味沈,甜中有咸,咸中带甜,咸甜可口,具有南味食品特点,也适合北方人的口味。
鞍山肉枣:形似红枣的特色小吃
鞍山肉枣是鞍山特色小吃之一,以猪肉为主要原料,经过绞碎、调味、灌制和风干等工序制成。其特点是色泽鲜艳、味道咸甜,形似红枣。肉枣选用经卫生检验合格的鲜猪肉,经过精良的制作工艺,确保产品质量。
肉枣的制作工艺严谨,选用二三等鲜猪肉的纯精肉,剔去骨骼,割下不带筋鞘和韧带的精肉,然后将精肉割成重250克左右的肉条,投入5毫米篱眼的绞肉机内绞碎。将各种调料放入搅拌机内混合在一起,搅拌至肉与调料混合均匀,肉馅粘稠为止。肉馅灌入肠衣后,将肠用绳扎结成一个个红枣样的形状,在成形的过程中注意使肉馅紧密而无间隙,防止肠内形成空洞,如有空气用针刺放出,然后把肉枣成串地挂在干燥通风处风干,春秋两季用半个月时间左右,风干程度达到指压有弹力,肠皮干燥褶皱为宜。风干后的肉枣用温水刷洗干净,然后放入煮锅,水温在86~90℃之间,煮15分钟左右取出即为成品。
小白皮酥:百年传承的酥皮糕点
小白皮酥是鞍山的传统糕点,以面粉和花生油为主要原料,经过和面、包酥、添加馅料、包制和烘烤等工序制成。其特点是皮薄如蝉翼,层层叠加,酥而不散,香味浓郁。小白皮酥起源于明代,经过数代传承人的改良和完善,成为青岛传统饮食文化的代表。
小白皮酥的制作工艺独特,选用胶东半岛小麦主产区冬播小麦,其生长期长(240天),籽实饱满,蛋白质含量高,口感比较筋道,加工磨制成原生态面粉,用油采用当年产山东优质大花生制作的古法压榨花生油。要经过凉水和面、揉制或机器压面后醒面、水油和面、包酥、添加馅料、包制、烘烤等十几道工序手工秘制而成。新鲜出炉的白酥皮月饼不但香味浓郁,酥而不散,而且皮薄如蝉翼,层层叠加,又不爆花,并以此得名。不爆花白酥皮月饼因其选料严格,制作考究,营养丰富,屡获消费者好评。
鞍山红血肠:独特风味的特色小吃
红血肠是鞍山特色小吃之一,采用优质猪血和猪肉,经过调料腌制后灌入肠衣,再进行煮制而成。其特点是色泽鲜红,口感鲜美,营养丰富。红血肠在外观上独树一帜,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是每个美食爱好者的必选小吃之一。
三里桥烧烤:夜市文化的代表
三里桥烧烤是鞍山夜市文化的代表,以特制香料腌制的猪心管和护心肉为主打菜品,外焦里嫩,广受欢迎。烧烤摊位通常在夜幕降临时营业,食客们相聚分享美食,形成浓厚的社区文化。
鞍山的小吃以丰富的口味和历史传承展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无论品尝经典的海城馅饼,还是享用热辣的三里桥烧烤,都是一种珍贵的美味体验。不妨亲自去探索,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把更多美好的美食记忆带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