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举措筑牢安全防线,武汉:从“危险”到“安心”
六大举措筑牢安全防线,武汉:从“危险”到“安心”
“武汉是危险的地方?”面对这样的疑问,让我们用事实和数据来回答。
三年来,武汉市投入巨资,全面提升疾病防控能力。市疾控中心西区和13个区级疾控中心完成竣工验收,实验室面积增加5.5万平方米,较新改扩建前增加1.2倍。市疾控中心综合实验楼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及应急培训演练基地于一体,具备实现“一锤定音”的检验检测能力。区疾控中心新增开展实验室项目608项,增幅22.8%,具备辖区常见危害因素和传染病检验检测能力。
在监测预警方面,武汉建立了覆盖全市913家医疗机构、23家市直单位和委办局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每日自动实时比对数据9000万余条,日均排查各类风险信息4万余条。系统通过智能规则模型,自动形成红、橙、黄、蓝四类预警,联动市、区、街道、社区风险排查业务以及应急指挥处置协同业务,从而形成数据驱动业务的闭环。
在应急处置方面,武汉统筹公安、通信、政数和公共卫生力量,组建千人流调队,建立“查人、定人、找人、管人”的流调排查管控一体化工作流程。目前能够做到两小时内抵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收集,24小时内初步查清基本情况并完成流调报告,所有阳性人员均“一人一档”。
在医防协同方面,武汉在市疾控中心挂牌“武汉市慢病管理办公室”,在市属3家医院设立4个慢性病专病管理(防治)中心,搭建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组织架构,围绕心脑血管、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重点病种,建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防、筛、治、管、研”连续性防治体系。近3年全市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已实现三连降。
在人才培养方面,武汉聚焦疾控系统公共卫生领导力,举办3期“武汉市疾控系统公共卫生能力提升培训班”;举办武汉公共卫生大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聚焦临床和公共卫生素养双提升,将市金银潭医院、市肺科医院设为市疾控中心的临床基地,组织医院与疾控中心专业人员交叉轮训、互派学习;聚焦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今年全市开展面向疾控基层一线的能力培训、处置演练等累计650场次,覆盖专业人员5.6万余人次。
在激励机制方面,武汉探索实施激励政策,不断激发疾控内生动力。积极争取省、市财政、人社和编办等部门支持,在市疾控中心等6家公共卫生机构和武昌等4个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试点实施“公益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在实施医疗卫生领域人才选拔培育中向公共卫生人才倾斜等。
通过六大举措的实施,武汉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防护网,不仅提升了疾病防控能力,也建立了科学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因此,从公共卫生安全的角度来看,武汉不仅不是“危险的地方”,反而是一座安全、健康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