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军到民航:中国“英雄机长”刘传健的传奇人生
从空军到民航:中国“英雄机长”刘传健的传奇人生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从重庆江北机场起飞,机长刘传健像往常一样,熟练地操纵着这架空客A319飞机,目的地是西藏拉萨。然而,这次看似普通的航班,却即将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
从军营到蓝天:英雄的起点
1991年8月,19岁的刘传健怀揣着蓝天梦想,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在四川泸州某空军部队,他开始了严格的飞行训练。凭借出色的飞行技术和全面的综合素质,他很快从一名普通学员成长为飞行教员、中队长、训练股长。
在部队的10年里,刘传健安全飞行超过3000小时,这个数字在当时足以获得二等功的荣誉。他驾驶的是初级教练机,虽然与民航飞机有很大不同,但所有科目都要练习,包括战斗机的编队飞行和各种基础训练。这些严格的训练,为他后来的成功处置险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转战民航:从零开始的挑战
1996年,刘传健从部队转业,加入四川航空公司。从军用航空到民用航空,这是一次巨大的跨越。他需要重新学习民航飞行理论、掌握新型飞机的操作技术、熟悉民航规章制度,还要提高英语通讯能力。
面对这些挑战,刘传健充分发挥了在部队养成的刻苦钻研精神。他从最基础的一杆一舵学起,认真研究民航飞机的飞行技术和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转型为一名优秀的民航飞行员,并最终成为机长。
生死关头:英雄本色的展现
2018年5月14日,对于刘传健来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当天早上6时27分,他驾驶的3U8633航班从重庆江北机场起飞。7时7分5秒,当飞机爬升到9800米的巡航高度时,驾驶舱右侧的风挡玻璃突然出现裂纹。
“风挡裂了!”副驾驶徐瑞辰话音未落,7时7分45秒,一声巨响过后,风挡玻璃完全脱落。副驾驶半个身体被强大的气流吸出窗外,驾驶舱门被冲开,仪表盘上满是故障警告。驾驶舱内温度骤降至零下40度,氧气稀薄,噪音巨大,飞机剧烈抖动,自动驾驶系统失效。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刘传健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专业素养。他迅速接管人工操纵,努力控制住飞机姿态。然而,由于座舱失压和缺氧,他无法戴上氧气面罩,只能依靠意志力坚持操作。在近20分钟的生死搏斗中,他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和冷静的判断,成功将飞机备降在成都双流机场。机上128人全部平安,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重返蓝天:英雄的涅槃
然而,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给刘传健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他患上了高空减压病,全身疼痛,关节发痒,夜间失眠,心灵备受折磨。在妻子邹函的悉心照料下,他接受了专业的心理疏导和身体治疗。经过5个月的康复,他终于重返蓝天,再次执飞熟悉的航线。
刘传健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被授予“中国民航英雄机长”的称号,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中国机长》,由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形象深入人心。
英雄精神:平凡中的伟大
刘传健的成功并非偶然。从空军飞行员到民航机长,他始终保持着对飞行事业的热爱和敬畏。他常说:“飞行无小事,时刻都不能忘记学习。”这种严谨、慎独、担当的精神,正是他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根本原因。
正如中国民航局在事故调查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这次成功的迫降,除了机组成员的密切配合,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运气。但这种“运气”,正是源于刘传健多年如一日的专业精神和对飞行安全的不懈追求。
刘传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他不是生来就具备超能力的传奇人物,而是一个在平凡岗位上不断努力、不断超越自我的普通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往往就隐藏在平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