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坝宴上的九大碗 简阳非遗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坝坝宴上的九大碗 简阳非遗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近日,四川简阳市公布了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其中踏水镇的“九大碗”习俗成功入选。这一传统美食不仅承载着当地人的乡愁记忆,更成为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
踏水镇“九大碗”。 简阳融媒体中心 供图
在四川简阳市踏水镇寨子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院坝里,炊烟袅袅,香气扑鼻。村里的厨师钟映泗正忙着准备“九大碗”。他介绍道:“今天的菜单包括膀、大酥、小酥、咸烧白、甜烧白、凉拌鸡、凉拌鸭、凉拌猪头和高丽肉。”
在踏水镇,每逢家中有贵客来访或婚丧嫁娶等大事时,主人家便会拿出自家喂养的鸡、鸭、猪和时令蔬菜,邀请村里的乡厨制作“九大碗”,以最高规格的礼节招待客人。特别是在生活困难的年代,“九大碗”成为了村民们对美好过往的追忆和向往。
“九大碗”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钟映泗从2014年开始跟随村里老一辈的乡厨学习制作技艺,经过十年的历练,如今已能独当一面。最近,他受村上邀请为插秧比赛的村民们准备“九大碗”。清晨5点左右,他和队员们便带着新鲜食材来到现场。
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九大碗”菜品被陆续端上餐桌,香甜软糯的甜烧白、酥脆化渣的高丽肉、嫩滑可口的大酥小酥肉、麻辣鲜香的凉拌菜,让劳碌了半天的村民们大快朵颐。
吃“九大碗”也有其独特的讲究。寨子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蒋荣富介绍:“从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九大碗’,桌子是四方桌,有高的矮的,要分长幼来坐,长辈不动筷子的时候,晚辈是不能去夹菜的,这个是有讲究的。”
除了餐桌礼仪外,“九大碗”的菜品上席也有讲究,一般先上的六碗为主菜及次菜,下三碗为衬菜,主菜扣肉摆在桌中间,刚好摆出一个正方形。同时,“九大碗”的数量也有讲究,可以是七碗或十一碗,但不能是八碗或十碗。相传,农村喂猪用的是石槽,吃的“十(石)碗”,流浪汉或乞丐一般会蹭席,主人家信奉“人走旺家门”的道理,专设一桌给流浪汉或乞丐,一人一碗饭,刚好八人八碗饭,所以这桌就叫“叫花子席”,因此,八与十成了办席时必须避开的数字。
“九大碗”不仅是美食,更是人们对故乡情感的寄托。它代表着一种乡愁、一种回忆,也体现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了留住这一传统味道,寨子村以村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的名义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一美食文化。“这一个是年代的回味,值得保留和传承下去,让80后、90后乃至00后知晓农村以前的艰苦岁月和幸福时刻。”蒋荣富说。
踏水镇“九大碗”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解决了许多“钟映泗”的就业问题,还增加了收入。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美食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简阳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的公布,踏水镇寨子村的“九大碗”成了当地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这项传统技艺不仅得到了保留与传承,还将成为寨子村大力发展农旅产业的强劲动力。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