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警惕!职场人必知脑梗预警信号
秋冬警惕!职场人必知脑梗预警信号
秋冬季节,天气转凉,对于职场人来说,不仅是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也是脑梗(中风)的高发期。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患人数达1242万,且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浙江商人易先生,年仅44岁,就因长期加班熬夜、作息不规律,6年间先后经历了3次脑出血、2次脑梗死和2次心肌梗死,令人唏嘘。
脑梗,这种以往多见于老年人的疾病,如今已悄然年轻化,职场人已成为高危人群之一。由于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了脑梗的"候选人"名单。
更令人担忧的是,脑梗往往在夜间发作,睡眠中的我们很难及时察觉。因此,了解和识别脑梗的预警信号,对于预防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睡前5种预警信号,一个都不能忽视
剧烈头痛头晕:睡前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头晕、头痛,且比平时更剧烈,看东西天旋地转。这可能是脑组织缺血引发血管痉挛所致。
身体麻木伴言语不清:脑梗后,由于一侧头部神经受压迫,身体一侧会突然发麻不适,伴有言语不清表现。
视力模糊:睡前突然两眼发黑、视物不清,休息后仍无法缓解。这可能是因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供血不足,引发视网膜缺血。
频繁打哈欠伴无力嗜睡:睡前频繁打哈欠,伴随全身无力、嗜睡、明显头晕等症状,需警惕脑部严重缺氧。
流口水伴嘴眼歪斜:睡觉时流口水,同时伴有嗜睡、头痛或嘴眼歪斜等症状,这可能是局部脑组织缺血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研究还发现,耳鸣、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也可能是脑梗的预警信号。这是因为内耳对血流供应非常敏感,一旦脑梗发生,血流供应不足会影响听觉神经通路,导致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秋冬季节,脑梗为何高发?
秋冬季节,气温变化大,容易引发血压波动,增加脑梗风险。特别是职场人士,由于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因素,更需关注身体异常。
气温变化影响血管弹性:秋冬季节气温低会降低体表血管弹性,寒冷刺激会兴奋交感神经,刺激肾上腺素激素分泌,使得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外周阻力,升高血压。
血液黏稠度增加:寒冷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因子生成,容易生成血栓。而人在睡眠状态下血流速度较慢,如果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或者血管狭窄,就容易导致脑血管堵塞,引发脑梗。
生活方式影响:秋冬季节,人们往往运动减少,饮食偏向高热量,加上职场人本就存在的工作压力、作息不规律等问题,进一步增加了脑梗的风险。
如何预防?这些细节要注意
健康饮食:晚上减少暴饮暴食,特别是高糖、高盐、高脂食物;多摄入蔬果、谷物杂粮、鱼虾类食物。需要注意的是,某些蔬菜如茴香、茼蒿、芹菜等含盐量较高,高血压患者应适量食用。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以增强身体素质。
定期体检: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要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尤其是脑卒中相关筛查,如颈动脉超声、脑血流动力学检查等,及早发现异常指标和潜在问题。
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都是脑梗的重要危险因素,需要定期监测并遵医嘱进行管理。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时间熬夜,学会合理减压。
注意保暖:秋冬季节注意保暖,避免气温骤变引起血压波动。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脑梗发病迅速,病情险恶,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切勿拖延。脑梗的黄金抢救时间是发病后的3-6小时,每耽误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因此,及时识别症状并就医,是降低脑梗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作为职场人,我们既要追求事业成功,更要关注身体健康。不要等到病魔敲门才后悔莫及,从现在开始,重视脑梗的预警信号,调整生活方式,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