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象”往之地的绿野之歌】景洪曼远村:织就时光深处的傣家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象”往之地的绿野之歌】景洪曼远村:织就时光深处的傣家梦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yunnan.cn/system/2024/08/01/033168742.shtml

两年前,正在割胶的玉光领秀并不知道她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楼房抬高了,店铺开起来了,收入也比以往多了不少……从时光深处走来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在不断发展中正焕发出新生机。


玉光领秀接受采访

从“最美乡村”到“向往的生活”

穿过寨门,百年古树苍劲挺拔,漫步在村中的小径上,两旁错落有致的傣族民居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这些竹木结构的房子屋顶覆以青瓦,檐下挂着彩色的布幔和串串风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悦耳的声音。


曼远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据统计,在2012年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启动之前,我国村落以平均每天80至100个的速度消失,2000-2010年,十年间减少90多万个村落。曼远村内完整地保留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有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活态传承和展示。2017年,中央电视台评选其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2019年6月,曼远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曼远村治理改善的体现,也是其未来发展潜力的体现。

“最美乡村”的称号吸引了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到此取景拍摄,曼远村逐渐从静谧的傣族村寨转变为充满活力的旅游目的地。镜头下,淳朴的村民、古老的建筑、秀美的山水,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令人心生向往。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村民们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份美丽的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曼远村主干道旁边,有一户别具一格的人家,店主岩网从小便对陶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借着《向往的生活》带来的客流量,开设了村里的第一家陶瓷体验馆。“自主经营之后的经济收入比以往种植橡胶有了明显增加,生活质量也得到提升,更加幸福美满了”。

通过努力,岩网实现了个人兴趣与事业的结合,生活状况得到改善,这种积极的变化激励着更多村民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来。曼远村“60号傣陶小院”店主玉光领秀也加入了这批人中,“一开始我们是抱着试试的心态,也担心会不会经营不下去,但是后面接触的游客变多了,基础打好后生活也慢慢好起来了”。

保护古建,“抬高”生活

“出于实际需求、对民居的保护利用、维持民居原有风貌等多方面因素,经住建部门等多领域专家研究商议,提出可以用抬高民居的形式进行改造,前期选取部分村民民居进行试点改造后,有一定成效,后续逐步推广。”勐罕镇宣传干事任欣桐介绍道。

以生态环境优良为起点,以古建筑群保护为基础,党支部将其系统化为村规民约,在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最美宜居家庭的打造上成为上至管理层,下至村民的一致思想。如今,曼远村仍然完整保留第二代傣族干栏式建筑,而这片古建筑群的保护也正是曼远村得以和流量时代接轨的契机。


村内保留着两种风格的屋顶

2023年,景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积极统筹各方资源,为曼远村争取资金158万元用于实施农房功能提升改造项目,每家补助2万元,村民还主动自筹参与。根据村庄的整体规划要求,村民无法自行拆除重建房屋,只能进行维护和修缮工作。农房提升改造前的曼远村,由于不少房屋年久失修,村里普遍存在屋内局部漏雨、地板破损、房屋采光不足以及用火用电安全隐患等问题。“二楼地面疏松的木结构也让灰尘容易落下影响一楼的卫生情况。”岩网为了照顾游客体验,特地把顶部用木条包裹起来,“这样从整体上看既不会特别突兀,也能兼顾卫生要求”。


村内被抬高的房屋

根据《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2019-2035》,在古建筑保护大原则下,为发展文化旅游经济,村集体和村民还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原本低矮的一层空间进行整体抬高。“一般游客不像当地人已经适应这种高度,经常出现撞头现象,而且房梁低影响采光,整体空间逼仄阴暗,非常影响游客体验。”岩网说。 房屋功能分区更明确了、居住隐私性提升了、屋里光线更充足了,“抬高后空间更宽敞,在底下坐着也更凉快,游客不必低着头进了。”玉光领秀在抬高后的柱子上自己手绘了许多卡通图画。传统住宅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了宜居,在宜居的基础上发挥了最大经济效能。

创新之上,新篇徐来

曼远村的成功实践更体现在对人文资源开发利用上,村内的古建筑群、非遗、民宿经济等无不为曼远村实现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的华丽“转身”添砖加瓦。


玉光领秀店门前的傣陶作品

“以前村里大部分人以橡胶为生,综艺带来流量,游客进来后,我就慢慢构思,专门拜师学习傣陶工艺,最后成立了现在这个非遗体验馆”,曼远村60号傣陶体验馆馆主玉光领秀已成为曼远村致富带头人,“傣陶是傣族的非遗项目,可以借此机会传播非遗,同时实现家庭增收”。傣锦、傣纸、傣陶等是傣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曼远村抓住现代流量同时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具备乡村特色的文化旅游之路,为乡村振兴增添一个新注脚。

以玉光领秀为代表的部分经营者还开启“线上”+“线下”运营模式,以非遗项目为文化内涵,以社交媒体为传播渠道,以体验馆为线下根据地,以直播间为线上展览厅。“抖音、小红书等媒体上的视频都是我们自己进行拍摄、剪辑和发布”。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多方引流,目前以曼远村60号傣陶小院为代表的非遗体验馆形成“非遗体验+研学项目”两条腿走路,传统村民转变为“村民CEO”新局面,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对接旅行团队和研学队伍,不断开辟致富新路径。

曼远村村民在自家宅基地建起新居,开展民宿经济是其致富又一路径。一侧是古建筑,保留傣族人民传统文化,另一侧是新民居,开启曼远村民经济增收。“我们以后就安家在西双版纳,版纳经济发展势头好,对外包容度高。”从山西清徐到版纳勐海,个体经营者郭瑞智看到版纳发展前景,看到曼远村发展空间。于是他决定和妻儿一起在曼远村经营民宿,我们到达民宿时他正打着电话定制民宿装修所需板材样式及其价格。

曼远村乡村振兴典范不仅在于对资源的充分保护和开发,也得力于党支部+四哨(四大长老)+村民的共同努力。曼远村80余户加入“拆墙补绿”工程,致力于曼远村村容村貌改造升,为后续发展产学文旅经济夯实基础。“为发展村落旅游经济,政府牵头开展了‘拆墙’工作”,岩网回忆曼远如何一步步发展至今,“政府组织定期培训班,帮助村民学习非遗相关知识以及电焊、挖掘机等技能型知识,支持村民以此开展经济活动,增加家庭收入,提升生活水平”。

曼远村作为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圣境竜山保护示范点和传统傣医药社区保护项目示范村,据统计,村里共种植60余种、1000余株傣药植物。以傣族传统“竜山文化”为主体,竜山中生长有箭毒木、野生芒果等树龄在600年左右的古树百余棵。依托于此,村内建立了一家傣医药体验馆和一家傣药熏蒸馆,成为游客体验傣医药睡眠疗法、了解傣医药中“四塔五蕴”文化基地。“风湿病、关节痛等症状我们都会去傣医药馆进行治疗。”一名岩姓曼远村村民说道。

曼远村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依托发展村落经济,走出一条符合滇西风格又独具曼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今走在曼远村,家家户户梁上吊着绿植盆栽,门口种着各色多肉植物,菠萝蜜、芒果等各类热带水果不时映入眼帘,真正实现“移步换景”“一步一景”,也借助“家家见绿、户户有景”庭院景观发展了村落旅游经济。

曼远村出了名,但未来该怎样加入发展,他们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村寨里干净又整洁,接待游客的能力也获得了很大提升,但是相较于最初开放接待游客时,游客数量并不算多,人数总体有所下降。“不如原来了,现在好久都不会有游客来问房间。”郭瑞智十分感叹。游客数量是有限的,郭瑞智目前的投入和产出还不能达成稳妥的平衡,也仍在不断探索着新的盈利空间。岩网的民宿和傣陶体验馆也仅能接到散客,“没有更多的渠道和资源接收到团队的订单”,不稳定的客源和收入也让他对进一步扩建和投资产生了摇摆。

在郭瑞智隔壁,玉光领秀的店铺二层已经开始动工,她打算开拓更大的空间接纳各地来访体验的研学团队,轰隆作响的施工声此起彼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