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城遗址:揭秘3500年前的城墙防御
郑州商城遗址:揭秘3500年前的城墙防御
郑州商城遗址作为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都城遗址,距今约3570年,其城墙采用板筑法分段夯筑而成,最高处达5米,宽至32米。尽管当时的作战方式可能不像后世那样依赖城墙防守,但这些古老的城墙依然展示了当时城市规划和防御体系的高度发展。近期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城墙内外的手工业作坊布局及居民区分布情况,为了解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郑州商城遗址:3500年前的商代都城
郑州商城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是商代早中期遗留下来的都城遗址,距今约3600年。根据最新的碳十四测年法测定,郑州商城遗址所在的年代是公元前1509—1465年,因此,基本可以推断出郑州商城遗址是仲丁迁都之处。
郑州商城遗址于1955年经过发掘后出土,经过专家们长达60余年的探索研究,确定其结构形式分为内城与外郭城,商城城墙平面整体呈四边形,城墙周长为6960米,高45米,墙基宽2030米,在城址东北部发现大量大小不一的夯土层建筑群,因其规模宏大区别于一般的建筑,因此被确定为是商代宫殿建基址所在地,且其占地面积可达宫城总面积之和的1/2。郑州商城遗址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版图的先河。
城墙防御:商代都城的军事屏障
郑州商城遗址的城墙是中国早期城市防御体系的杰出代表。城墙采用板筑法分段夯筑,墙体坚实厚重,最高处达5米,宽至32米。城墙外侧有护城河环绕,进一步增强了防御能力。
城墙不仅是军事防御设施,还体现了商代城市规划的先进理念。城墙的建设需要精确的测量和规划,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城市布局的深刻理解。城墙内外的布局严谨,功能区分明确,展现了商代都城的宏伟气势。
最新考古发现:城墙内外的城市布局
近年来,郑州商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2023年,郑州书院街墓地的发掘成为郑州商城70年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该墓地位于郑州商都内城东南,是一处结构与功能明确、具有整体系统性的商代白家庄期高等级贵族墓地。
墓地由兆沟、通道、墓葬、祭祀遗存等组成。墓地兆沟合围成近长方形,东西长约240米,南北宽约130米,兆域面积3万余平方米。共发现墓葬20座,位于墓地东部偏北,均为近南北向分布,排列有序。其中铜器墓葬3座,一般墓葬17座。M2为墓地中心大墓。
考古人员在M2出土了青铜器、玉器、金器、绿松石器、海贝等各类随葬品210余件,组合有酒礼器、兵礼器、玉礼器、金礼器、覆面礼器等,是郑州商都遗址目前出土随葬品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组合最完整、等级最高的贵族墓葬。
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商代社会结构和丧葬制度的认识,也揭示了城墙内外的城市布局。城墙内的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分布有序,城墙外的墓葬区则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这种布局反映了商代都城的规划理念和城市管理的成熟。
历史价值:中国最早都城遗址的见证
郑州商城遗址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见证了商代文明的辉煌,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遗址内的青铜器窖藏坑出土的精美重器,展现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艺术风貌,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商周时期的手工工艺及青铜铸造水平,为了解商代的艺术发展与审美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材料,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在出土青铜器中,鼎是不可或缺的礼器,其中杜岭方鼎是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标志性符号,郑州市博物馆正是模仿杜岭方鼎的外形所建,方鼎外形庄重肃穆,鼎沿外翻,耳形呈凹槽状,八组兽面纹和乳钉纹在鼎的四壁和中上方排列有序,散发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郑州商城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工作也在不断推进。2022年12月,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入列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公园包括宫殿区遗址公园、环城垣遗址保护绿带如东南城垣遗址公园、西南城垣遗址公园、三角地公园、紫荆山遗址公园等,郑州将“片段化”的现存遗址进行整合,呈现了“宫殿区+城垣”全景式的大遗址公园。
郑州商城遗址作为中国最早都城遗址的见证,不仅展示了商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防御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其城墙防御体系和城市布局,为后世都城建设奠定了基础,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