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345热线:智能化升级让城市治理更精准
北京12345热线:智能化升级让城市治理更精准
2024年10月的一天下午3点,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大屏幕上显示,当日已受理市民来电超过4万件。这只是北京12345热线日常工作中普通的一天,但背后折射出的是这条热线智能化升级带来的巨大变化。
从零到一:北京12345热线的发展历程
北京12345热线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83年沈阳开通的第一条市长热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00个城市开通了“12345”政务热线。北京作为首都,其政务热线体系建设一直走在前列。
2007年,北京12345热线正式启用,经过不断优化升级,逐步成为市民反映诉求、提出建议的重要渠道。2019年,北京深化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创新性提出“接诉即办”机制,将12345热线的服务效能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接诉即办”:北京政务服务的创新实践
“接诉即办”机制的核心是在接到市民诉求后,立即启动办理程序,实现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这一机制的实施,不仅大大缩短了问题解决的时间,更提高了市民的满意度。
2021年9月,《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表决通过,这是国内第一部规范接诉即办工作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的出台,为“接诉即办”机制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其成为政府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
智能化升级:让热线更“聪明”
面对每天数以万计的来电诉求,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成为北京12345热线面临的重要课题。智能化升级成为破题的关键。
走进北京12345热线受理大厅,每名话务员面前都配备了“一机双屏”:一边是电话接听系统,另一边是智识库查询界面。2024年,热线中心上线了集智能知识跟随、智能转写、智能填单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坐席助手系统。
“我两年前在一家培训机构充过卡,但后来机构跑路了……”在话务员与市民的对话中,智能助手能快速提取关键信息,自动生成工单。智能坐席助手还能将通话内容实时转写成文字,推荐相关知识库条目,辅助话务员解答。
据统计,通过智能来电意图识别、智能分类推荐等技术手段,智能助手已辅助1710名话务员受理来电,工单录入速度由7.2分钟/件提升到4.8分钟/件,效率提升33%。
智能化服务还延伸到了回访环节。2024年,热线中心试点推出了智能回访机器人,可以根据预设任务对市民进行诉求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的回访,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
数据赋能:让城市治理更精准
截至2024年9月,北京12345热线已汇集1.47亿件群众诉求记录、300余万条企业法人数据和7000多个社区(村)点位信息。这些数据不仅是热线服务的记录,更是城市治理的宝贵资源。
热线中心建立了以诉求量分析、类别分析、地域分析、城市问题台账为主要内容的大数据分析决策平台,搭建多个应用分析场景。通过定制类、应急类、分析类等数据的分析,为各区各部门优化调整政策措施提供参考,提高预警处置能力,建立完善行业诉求画像功能,提前预判季节性、周期性、规律性问题。
成效显著:市民满意度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12345热线共受理群众反映12143.8万件,其中诉求21089.4万件,同比上升23.3%。在受理的各类问题中,市场管理、社会培训机构、住房等问题反映量较大。尽管诉求量大幅增长,但通过智能化升级和精细化管理,诉求解决率仍达到95.5%,群众满意率达到96.1%。
北京12345热线的智能化升级,不仅提高了为民服务水平,更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条热线必将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为城市治理注入更多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