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情绪管理教育提升孩子心理健康?
如何通过情绪管理教育提升孩子心理健康?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情绪管理教育是培养其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耐心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机制。
情绪管理教育的具体方法
- 帮助孩子认知情绪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家长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很多家长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实,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
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当孩子很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识别也很反感,完全不听。我们可以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等孩子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才的感受。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
- 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
比如,随时给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种细节。生活中的点滴很容易被忽视略过,我们指给孩子看,就是在延长这些瞬间、扩大这些细节。品味美好的另一个方法是,存储记忆,延长美好。就是说,给好事拍照、录像、写日记记录、存档,经常跟孩子一起看,回顾这些美好的瞬间。品味美好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分享。
- 随时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平时少看孩子的所谓缺点和错误,以及能力上的种种不足,多去发现孩子这些优秀品格的表现,一旦发现,就及时肯定,这样久了,孩子就会更多地朝这些方向去发展。现在的家长们对能力上关注过多。我们可以这样想,孩子长大后,哪样能力有机会得到发挥,这很难说,但好的性格和品格却是处处有用的。能力有可能被埋没被荒废,但性格和品格却永远不会。
- 对成长感的识别和强调
成年人都会在发现自己有所成长时感到欣喜,对于孩子来说,成长就更是他们的全部,所以更加重要。每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们及时指出来,让他看到,告诉他,你记得不,你去年、上个月还是什么样呢,现在都可以做到这样了!进步、提高、成长,这是最能体现孩子自身价值的。随时抓住时机,发现具体的进步,告诉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优秀!
- 培养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闲等等,它还可以像一个心灵上的朋友一样,让人在欢乐时去跟它分享、忧伤时跟它倾诉。兴趣爱好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让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情的机会,这种投入的感觉非常宝贵。有心理学家把这叫“酣畅感”,据说这是一个快乐的重要来源。当你做你爱好的事情时,你全神贯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我们出于爱心,总想给孩子更多的享受。孩子投入地、自由地玩,这非常有价值,我们要多鼓励,少打扰。
- 给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学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预实验时,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点幼稚的做法,比如,记录下来当天发生的好事,并解释为什么你感觉不错;写下能展现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温习。可以在情绪有些低落时,把这些好事当作心理玩具,拿出来玩味。也可以每天睡觉前或在其他空闲时间里,没事就在脑子里整理自己的这些好事。其实这就是在训练我们转念的能力。可以抽空跟孩子一起想好事。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本,专门记录他的好事。或者给他准备一个小白板、做个展示墙,随时记录。或者给孩子准备一个好事宝盒,把能引起美好回忆的东西或照片,都存在里面,有空就倒出来看看……
- 不做情绪绑架
专家告诉家长,跟孩子说:“你那样做,妈妈很生气”、“那样做,妈妈不喜欢”。家长应该尽量少这样去说,大人正常的情绪反应,可以让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饰。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为会有怎样的不好的结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家长的情绪负责。
- 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
孩子的消极情绪家长不要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接受、识别,然后再教给处理办法。尽量把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跟自己的分开。自己的劳累、抱怨、委屈,自己去解决。别做不合理的挂钩。只有当家长接受了孩子的消极情绪,家长才能做到不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他的情绪,并且教给孩子去接受他的情绪。
- 给孩子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
认识到消极情绪的意义,我们就知道,不必急于让情绪消失,而是要尽量给孩子机会,让他感受、识别,同时自己锻炼着平复下来。他每自己平复一次,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
- 教给他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
宣泄法:打枕头(对于爱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纸(其实这些宣泄法背后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坏性最小,不影响别人的方式发泄情绪);
✦倾诉法:找人聊天、写日记、随意画画;
✦镇静法:数数、深呼吸;
✦转移法:看景色、听歌、运动、做自己的爱好。
不同年龄段的实施重点
- 1岁:帮孩子建立安全感的一年
我们总说:孩子3岁以前是很重要的。虽然孩子长大之后,很少会记得3岁以内的事。但是事实表明,3岁以前的经历,即使孩子不记得,也会对孩子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大约在1岁半到2岁半,孩子会反复地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之间。因为孩子这时候成长迅速,这些周期也相对短一些。面对这个时候的孩子,父母应多给予陪伴与关注,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得到满足,便能为未来的性格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曾说:“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在穷极一生追求两样东西:安全感和价值感。”因此,如果孩子幼时,尤其是1岁左右,能在家人的陪伴和呵护下成长,孩子便会形成极具安全感的性格。这样的孩子,不会患得患失,也不会过分敏感,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会更加自信。此外,他也提到,如果孩子哭闹,一定要多抱抱孩子,不要不理不睬。换句话说,拥抱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举动”。孩子一岁的时候,家长要多陪孩子,无论是陪孩子玩,还是在安抚孩子的时候,家长都要给孩子一些“回应”,帮孩子确立自己的“存在感”和“安全感”。这样孩子才会感知到,自己是被爱着的,才不会处处表现得很惊慌。
- 2岁:“不”字当头,培养孩子幽默感的一年
2岁开始,孩子开始有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意图。对待这么小的宝宝,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父母需要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把孩子的很多“坏行为”,理解成孩子探索、学习的求知行为。比如你教孩子搭积木,他却偏要推倒你的成品,不肯跟你学。这时,你应该把他的行为理解为:他现在对积木倒塌时的现象更感兴趣,他在琢磨推与倒之间的关系。当孩子2岁时,也是培养孩子幽默感的关键一年。家长要试着发现孩子的“幽默感”,支持孩子的“任性”,让孩子能表达自己。就像很多古灵精怪的孩子,在遇到一些不知所措的情况时,会忽然地说句“小大人”一样的话,一下子就“暖场”了,大家都笑呵呵的。其实,家长们可以让孩子观看一些“趣味性”的电影,动画片,或者帮孩子拓展自己的兴趣点,让孩子思维更加活络,对各种事物都有“独特见解”。让人开心是一个神奇的能力,如果孩子能拥有这样的能力,家长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
- 3岁:培养孩子创造力的一年
3岁孩子友善平静,比较有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在3岁的时候,他一向强硬的拒绝态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赖,但他也能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和能力的增强。他在肢体动作的控制上,已经相当成熟和舒畅。他步伐稳定,急转弯也不费劲,语言能力也发展得更好。清华校长曾说:我们未来需要的是有创造力的孩子,而那些只会做题不会思考的孩子,在未来注定会被淘汰。三岁开始,孩子便天马行空,开始在有了一定认知后,用更多感官感受周边的环境。甚至很多时候,孩子的创造力,是在“胡闹”中完成的。像包饺子的时候,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创意比赛,各种小动物的饺子新鲜出炉。又像吃饭时,有的孩子非要把火腿和烙饼交替“垒起来”,做个“大汉堡”。很多家长,光是想到面粉满屋、餐桌凌乱的这些画面就头疼,于是开始阻止孩子。但其实,这才是孩子“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期。如果家长们善于引导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画画、捏泥巴、编故事,哪怕是玩面粉。孩子都能养成积极思考、极具创造力的思维模式。
- 4岁:孩子变身“语言小天才”的一年
四岁的时候,孩子会变身“小话痨”,什么都想表达,会有很多自己的“小想法”。但这时候,孩子也可能会存在表达不畅的情况。所以,在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高速期,家长一定要帮孩子理清逻辑,表达清晰。家长可以在孩子表达后,用清楚的语言重复表达孩子的话语意思,这样可以让孩子更有语境感。此外,四岁的孩子,每天能有“十万个为什么”,家长一定要及时回应孩子,引导孩子表达。
- 5岁:亲子关系融洽发展的一年
5岁小孩的生活总是跟“现在”、“这儿”息息相关。他非常在意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所住的那条街道、邻居,以及幼儿园的教室。5岁的孩子自然而然变得安静、有节制、更顾家了。他逐渐对家产生更多的心理依赖,希望能在家庭中感受到更多的“关爱”。此外,孩子也会在这时候,更依赖母亲,希望得到母亲的肯定和支持。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多关注孩子的表达和变化。当孩子在表达的时候,家长要表现得更加耐心,不要显得不耐烦。
- 6岁:孩子内心矛盾最为突出的一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6岁之后,会更加寻求自己的“存在感”。当孩子在不断地和外界环境“碰撞”的时候,便会遇到很多疑惑和不解的地方。这时候,孩子的内心会矛盾重重,很多事情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可能会情绪波动较大,会哭闹,或者发脾气。这时,家长一定要保持耐心,抱抱孩子,询问孩子具体情况,不要一味指责孩子。只有家长帮孩子学会如何处理与外界的各种冲突,孩子才能养成健全的性格。
- 7岁: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一年
7岁孩子不再像6岁时那样和你顶嘴,却也不那么喜欢与人交往。他往往记性不佳,容易分心,学习起来磨磨蹭蹭,对帮忙做家务不感兴趣。别人要他做什么事时,他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动。他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充满了感伤的基调。他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有意找他麻烦。7岁孩子很容易把什么都朝坏的方面想象。7岁孩子很在意上学不迟到、作业及时完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到自己的地方。孩子从这时候开始,更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了。准确地说,他开始很在意老师怎么看待他,开始有心想做个让老师满意的好学生。而且,他的心智已经成熟到需要自己的空间的时候。这就是他喜欢把自己的东西收到自己的地方的原因。这时的孩子需要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抽屉、自己的箱子、自己的床。7岁孩子开始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所以,这个阶段,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以便建立孩子的自信。生活上,可以放手让孩子做更多的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庭环境中的实践要点
- 情绪的认知与表达
情绪的认知是情绪管理的基础,孩子需要学会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孩子:倾听与理解: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情绪表达,并试图理解他们的感受。父母可以通过问问题、表达关心和提供支持的方式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词汇的教育: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一些情绪词汇,例如“开心”、“生气”、“伤心”等,帮助他们更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情绪。这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促进与父母的沟通。情绪的身体反应:父母可以教育孩子情绪与身体反应之间的联系。例如,当孩子感到紧张时,他们可能会出现心跳加快、手汗等身体反应。通过了解这些反应,孩子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
- 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情绪的调节与控制是情绪管理的关键环节,父母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深呼吸与放松:当孩子遇到情绪激动的时候,父母可以教导他们通过深呼吸和放松来缓解情绪。深呼吸可以帮助孩子放松身心,减轻紧张和压力。情绪的转移: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将注意力从负面情绪中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例如,当孩子感到生气时,可以鼓励他们参与一些喜欢的活动,如画画、听音乐等,以转移注意力。问题解决与冷静思考:当孩子面临困难或挫折时,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冷静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困难。
- 积极的情绪引导与建立情绪联系
积极的情绪引导和建立情绪联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积极的情绪表达: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鼓励孩子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并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情绪的共情与理解:父母可以通过共情和理解孩子的情绪来建立情绪联系。当孩子感到伤心或愤怒时,父母可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孩子感到被接纳和安慰。情绪的反馈与引导:父母可以给予孩子积极的情绪反馈,并引导他们学会适当地表达情绪。例如,当孩子感到开心时,父母可以表达对他们的赞赏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
情绪管理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阶段,情绪波动大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这主要源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快速变化,以及身心发展的不均衡。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可能会经历自卑、自责、灰心丧气、自暴自弃等多种情绪。同时,他们也开始更加关注自我形象和社交关系,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学业压力、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等。
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情绪管理也有助于青少年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的社交技能发展。
除了情绪管理外,维护心理健康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基础。避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预防性意识困扰: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让他们对性器官及第二性征有正确的认识。鼓励青少年与信任的人讨论性方面的问题和困惑。消除心理代沟: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促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调适。尊重和理解彼此的观点和需求,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
如果发现青少年在情绪管理或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如长期的抑郁、焦虑或自残行为等,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健康支持。这包括咨询师、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青少年解决情绪和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青春期的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议题。通过培养健康的自尊心、积极的社交关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寻求专业支持等措施,青少年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