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秦州:伏羲文化的千年传承
探访秦州:伏羲文化的千年传承
“天水是"羲皇故里”,相传人文始祖伏羲氏就诞生于此。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不仅有伏羲庙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丰富的伏羲文化传说和民俗活动。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伏羲大典,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寻根问祖。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历史名城,探寻伏羲文化的千年传承吧!
伏羲文化的发源地
天水拥有8000多年的文化起源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伏羲文化无疑是天水悠久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传,三皇之首伏羲氏诞生于此,在这里画八卦、造书契、取火种、作甲历、制嫁娶、创礼乐、立九部、制九针,引导华夏先民告别洪荒、迈向文明。天水因此被称为“羲皇故里”。
伏羲庙:文化的物质载体
在天水市秦州区,一座古柏掩映、绿琉璃覆顶的古建筑群闹中取静,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建筑年代较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的明代伏羲祭祀建筑群,也是一年一度公祭伏羲大典的举办地。
伏羲庙坐北朝南,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包括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
走进横跨500多年历史的伏羲庙,从古树、古建、古碑,到匾额、楹联、木雕,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伏羲的历史渊源,彰显着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
民俗活动:文化的活态传承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天水市都会举办盛大的伏羲文化旅游节,进行公祭伏羲大典。活动包括民间文艺表演、祭祀仪式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信众参与。
祭祀活动已经成为天水人生活中一个隆重的节日。天刚放亮,天水市就已经鼓乐喧天,人头攒动,一派喜庆气氛。8点整,穿红带绿的中国民间民俗文艺表演队伍从市区东边的天水市政府大院出发,一路展演着缓缓向城区西边的伏羲庙行进。走在这支队伍最前列的,是一幅巨大的由众人簇拥着的伏羲的画像,其身后是身穿黑衣黑裤,按8行8列排着的一个64人的方阵,他们手举高高的旗幡,幡上分别是伏羲八卦中的64卦爻。
这支前后长达1000多米的表演队伍中,有原本用来朝拜玉皇的古乐朝山队;有过去群众用以祈天降雨的夹板鼓队;也有敦煌舞乐队;有衣着秦朝兵士服饰的小学生队伍;有大学生摹仿原始人动作组成的远古先民队;有老年社火队和中国传统节日中不可少的雄狮队及舞龙队;而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就是武山旋鼓队和秦城夹板鼓队的表演。
创新发展:文化的当代演绎
近年来,天水市积极推进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通过打造5A级景区、开发文创产品、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推动伏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市博物馆围绕打造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创建伏羲庙5A大景区、新馆建设等重大项目,倒排工期,紧盯时间节点,主抓具体任务,落实主体责任,突破文创IP授权,探索招商引资新路子,以打造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为总抓手,讲好伏羲画卦故事,推进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市图书馆强调要重点抓好“建设伏羲文化传承创新区”相关工作,通过完成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加强伏羲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开设伏羲文化专栏;对古籍藏书资源进行挖掘,整理有关伏羲文化内容,举办传统文化展览,开展晒书、传拓、刻本印刷等研学活动。
市文化馆安排部署了元旦春节各项传统文化活动,要成功举办书画展览,创编春节系列文艺节目,开展好送书画、送春联下基层、进社区慰问等活动。
市美术馆提出要立足特色文化资源,深挖天水文化根源,推进书画创作,多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通过邀请全国知名书画家写生采风创作,提升伏羲庙、卦台山景区的品质和知名度,打造独特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深入群众开展书画讲座、培训进社区、下基层、进农村等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市歌舞艺术研究中心强调干部职工围绕中心工作“出精品、上大戏”,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抓业务、促发展,积极推进落实“文旅文创融合”,在提升文旅文创产业影响力和带动力上做文章,助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目标,提升群众幸福感。
市西秦腔研究院提出要突出打造伏羲文化和天水地域文化的精品优秀剧目,奋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天水的时代篇章。
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强调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在全所上下形成浓厚的宣传学习氛围。围绕着力打造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对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文化产业化等重点工作进行再谋划。
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脉文化,其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天水市秦州区,我们不仅能看到历史的积淀,更能看到文化的新生。从古老的祭祀仪式到现代的文化创新,伏羲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延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