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发布小型湖泊生态保护指南:构建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
中国科学院发布小型湖泊生态保护指南:构建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最新发布的《水生态健康评价技术指南》(GB/T 43476-2023)将于2024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国家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水环境管理从传统的水质目标向更全面的水生态目标转变,为小型湖泊的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规范指导。
小型湖泊的生态价值
小型湖泊虽然面积不大,但其生态价值不容忽视。据统计,我国1平方公里以上天然湖泊有2670个,人工水库5156座,总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这些湖泊在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饮用水源供给
湖泊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基石。据统计,全国近50%的人口依赖湖泊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等10个重点城市湖泊型集中式水源地服务人口比例更是高达70%以上。
调蓄功能
小型湖泊具有重要的调蓄功能,在防洪抗旱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据统计,我国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水量调节总量接近1500亿立方米,长江流域47座控制性水库总调节库容超过1000亿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保护
湖泊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以鄱阳湖为例,近年来候鸟数量和物种数均呈现上升趋势。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306个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中,涉湖的5A级旅游风景区有57个,占18.6%。
面临的威胁
然而,这些珍贵的湖泊资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显示,由于气候变化、污染、采矿、人口压力和不可持续的土地使用方式,湖泊的范围和生物多样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降。淡水生态系统失去的范围和生物多样性比世界上几乎任何生态系统都要大。
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
以太湖和巢湖为例,2003-2020年间,两湖的蓝藻水华面积和出现频率均呈现上升趋势。过度的营养物质输入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不仅影响水质,还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
湖面萎缩
由于自然与人为原因,部分湖泊出现湖面萎缩现象。例如,红碱淖水位急剧下降,水面面积已由最大时的100平方公里缩减到目前的67平方公里。
水质污染
2011年调查显示,214个湖泊水库型饮用水水源中有9个水质不达标。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废水等都是主要污染源。
保护措施
针对这些威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提出了系统的保护措施:
建立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新标准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维度构建了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态需水满足程度、水系连通性、岸带干扰、栖息地干扰、自净能力、营养物水平以及各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等指标。
分区指导与综合施策:根据不同湖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制定差异化的保护策略。综合运用产业结构调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土地利用管控等措施。
加强监测与管理:完善湖泊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设备和技术水平,建立预警应急机制,加强环境监管力度。
推动社会参与: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湖泊保护工作。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展望未来
随着国家对湖泊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科技创新和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科学管理和保护,一定能够重现水清草盛、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让这些大地上的“明珠”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