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的艺术设计特色分析
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的艺术设计特色分析
1974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以其庞大的规模和精美的工艺,展现了秦帝国的强大军力和辉煌文明。
宏大的整体布局
秦始皇兵马俑共发掘出四个兵马俑坑,其中四号坑是废弃坑,其余三坑是陪葬坑,总占地面积约两万多平方米。一号坑最大,陪葬有战车和步兵为主的混合长方形方阵,排列兵马俑约有六千多件,战车四十多乘。二号坑为平面呈曲尺型,面积约六百平方米,是骑兵和弩兵相混合的方阵。三号坑是统帅一号、二号坑的指挥部,成列有四名军士俑,六十四名武士俑和战车一乘。
秦始皇兵马俑严格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创作出了一个雄壮的秦军军阵布局,呈现出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内平方原、外抗匈奴”的强大气势和秦始皇一统六国的伟大业绩。
精湛的雕塑艺术
秦兵马俑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秦俑雕塑,其雕塑作品的制作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秦兵马俑表现的是一支纪律严明,组织结构清晰的军队,是封建皇权巩固皇权开疆列土的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写实性。
首先秦兵马俑出土的数量多、规模大崇尚写实的艺术处理手法。我们在观察秦俑时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其写实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动态、陶马、马车以及各种装饰品武器等均是现实存在的真实写照,俨然是完全按照秦朝军队的实际来设计制作的。秦始皇兵马俑作为陵墓的随葬品,规模如此之大,所设计的东西如此之多并且是运用一种逼真再现的手法,客观上使得秦始皇兵马俑具有了一种自然朴素的写实性。秦俑人物众多无论是军士武士人物比例准确协调,面部结构、比例、神态、表情准确生动栩栩如生,创作者本着朴实的写实态度追求一种高度的写实性风格。
其次秦兵马俑中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崇尚生动传神的刻画人物形象。秦兵马俑是大批量制作而成却没有给人以粗制滥造之嫌。秦俑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灵活多变毫不雷同各有特点,可谓是“千人千面,千姿百态”,既注重写实又不照搬现实,而是将人物形象的实际面貌与艺术创作的理想性表现性相结合。突出人物的面部塑造,注重对面部轮廓线、发髻、胡须、五官等的刻画。例如兵马俑出土的武士俑都有胡须,并且种类繁多。数量最多的是各式各样的八字胡须,各式胡须或加厚活拉长,利用装饰性的艺术夸张手法来修饰、美化。使其更适合各自仪容,赋予人物鲜明的特征和丰富多姿的形象。符合“千人千面”。
最后秦始皇兵马俑在中体规划布局上,场面雄宏巨大、威武雄壮。运用对比手法,动静结合。既有骏马昂首扬尾给人以蓄势欲动的强烈印象,又有大批精致肃立的兵俑。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布局手法,给我们造成一种气吞山河的宏大气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独特的色彩运用
秦始皇兵马俑是绘有颜色的,是塑绘结合的典范。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兵马俑是出土后氧化所致。秦俑颜色极其的丰富有红、绿、蓝、黄、紫、黑、白、锗等。各种颜色有深浅、浓淡差别之分,形成丰富的变化。秦俑所用的颜色是矿物颜料,其颜色鲜艳、明快。颜色运用对比强烈,上下衣服多为红、绿、蓝,头发为黑色,面部为粉红色。各种颜色相得益彰,使得兵马俑军阵显得更加的庄重威武。
精致的服饰与装备
秦军服饰非常鲜艳,有朱红、粉绿、粉白、天蓝等各种颜色。根据《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秦军的服装不是国家统一发放,而是自己制备。秦军战士的服饰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等情况来制备。
秦人虽然尚黑,但军队服装颜色鲜艳。秦军服饰非常鲜艳,有朱红、粉绿、粉白、天蓝等各种颜色。根据《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秦军的服装不是国家统一发放,而是自己制备。秦军战士的服饰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等情况来制备。
秦兵马俑坑有三种不同身份的将士: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普通武士俑。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是秦俑坑中级别最高的武官,目前在一号坑、二号坑共出土将军俑9尊。这些将军俑分为两类:一类是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拄剑或挎剑的铠甲将军俑,铠甲将军俑前胸、后背及双肩共有八朵彩色花结;另一类是身穿交领右衽长襦、双手下垂且左手伸张右手半握拳的战袍将军俑,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这些装饰衬托了等级身份。
将军俑的共同特点是头戴双卷尾鹖冠。鹖(hé),是一种勇猛善战的鸟,《说文解字》中“鹖者,勇雉也,其斗时,一死乃止。”古代将军为了表明自己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就将鹖鸟羽毛插在发髻上,于是鹖冠就成为将军身份的标志。而秦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中,中下级军吏俑则一般头戴单板或双板长冠。
秦兵马俑应该是典型的野战部队,他们配备了比较完备的武器系统,有进攻性武器,还有防御性武器。进攻性武器分为远射武器、长兵器、短兵器三大类,防御性武器主要是战士身穿的铠甲和手持的盾牌。
远射武器主要是弩。兵马俑坑里现在发现的大多是弩,没有发现《大秦赋》里表现的强弩和战车的组合,也没有发现弓。
长兵器就是装有木柄的武器,有很多种,比如矛、戈、戟等。戈应该主要是和车战相适应,但戈缺乏刺的功能,矛戈连体的戟可刺可钩可划,更适合战国晚期大规模的野战。兵马俑出土的戟总长有2.87米,是一种典型的长武器。但戟并不是秦人最长的长武器,最长的是铍。“兵马俑出土的一件长铍,从照片上看,主体部分比剑稍短,而其柄长达3.5米,铍的主要功能跟剑相似,但因为有长柄杀伤范围会更大。《大秦赋》展现的主要是矛戈对阵的场景,没有出现铍,这和实际情况可能是不相符的,其实长铍可能才是秦人制胜的大杀器。
秦兵马俑展现了灿烂的光辉,是我国古代雕塑史上的重要一页。它不仅展示了秦帝国的强大军力,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通过深入研究兵马俑的设计特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并从中汲取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