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古建艺术的天花板!珠海赵氏宗祠
岭南古建艺术的天花板!珠海赵氏宗祠
位于珠海市斗门区南门村的菉猗堂,全名为南门赵氏祖祠菉猗堂,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是岭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岭南古建艺术的天花板"。这座占地427平方米的古建筑群,不仅以其精美的雕刻艺术和独特的蚝壳墙闻名,更承载着赵氏家族六百多年的历史记忆。
走进南门村,在几颗古树绿荫掩映下,一排古朴庄重的老房子隐约在现。
走近一看,其后山墙建筑风格都非同一般。
向村里走,来到一片小广场,只见三组堂舍自北向南依次排开,分别为赵氏祖祠、逸峰赵公祠、崑山赵公祠。
崑山赵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是三座祠堂中最年轻的一座。民国时期,祠堂曾作为村内学校之用。崑山赵公祠又称世德堂,北靠逸峰赵公祠,为祀南门村赵氏九世祖赵崑山所建。坐东向西,三间三进,占地面积710平方米。
每一进之间有一天井作间隔,而且越进越高。
文革时期,祠堂被政府征用,成为了当地党支部的办公室。
近年来,由于从海外的赵姓后人回归,政府遂将最左边的祠堂交还赵姓后人,而右边两幢家祠依旧用作办公室。
建筑艺术特色
菉猗堂及其附属建筑采用了各种精美的雕饰艺术。二进堂门廊下的金漆木雕十分精美。
逸山赵公祠布局为三进(包括前厅、中殿和后殿)四合式。建筑上大量使用石雕、砖雕、木雕、陶塑、泥塑、壁画等作装饰。
墙头及门窗的装饰多以山水、花鸟为造型或雕刻、或彩绘,有赏心悦目之感。
山墙上精美的砖雕,亦相当考究。左门廊木雕和壁画。
右门廊木雕和壁画。
门前台阶两旁的小石狮,显得顽皮中有些憨态和稚拙。砖雕的图案设计,配上花鸟的造型,加上琉璃的瓦当,古朴又典雅,讲究而不奢华。
砖雕的精美,造型的设计及色彩的利用,融合了岭南建筑特点。
四周的墙亦绘有多幅以山水、文人墨客琴棋诗书之乐的图画,十分清新雅致。
山墙与阁楼。
蚝壳墙:岭南建筑的智慧结晶
最为瞩目的是蚝壳墙,菉猗堂的蚝壳墙始建于明代,历经600多年完好无损,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完整度最好、时代最为久远的蚝壳墙。
数百年的风吹雨淋,蚝壳完好无损,规整别致,实为罕见。蚝壳墙不仅防潮、防台风,且冬暖夏凉,更是废物利用的典范。
阁楼小窗下望。祠堂间以夹道相隔,道口门洞上方装饰有彩色砖雕。
历史沿革与保护现状
逸峰赵公祠又称世寿堂,北靠菉猗堂,南靠昆山赵公祠,祀南门村赵氏九世祖赵逸峰。始建于明代晚期,坐东向西,三间三进,占地面积507平方米,1928年重修。
门楣上方饰有精美的人物塑像。
由人物造型构成的祠堂飞檐,显出逸峰赵公祠的风格特点。
石雕与木雕的结合。
石碑见证着了清朝 同治、光绪年间赵家人参加科举乡试中获得的名次。
菉猗堂全名为南门赵氏祖祠菉猗堂,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匡美的十五代裔赵隆(赵晴峰),为祀其曾祖父元朝诗人、礼学家赵梅南(别名菉猗)而建。
菉猗堂坐东向西,三间三进,中轴线左右对称,北有厢房,后有围墙。
“菉猗”源于《诗经·淇奥》,“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有绿竹茂盛之意。
菉猗堂陈列着自宋太祖以来赵家人在历代所做各级官位。
我们今天所见的菉猗堂是2011年9月开始动工修复的,修复的宗旨是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前提,把一些后加的建筑物拆去,尽量恢复原本的风貌。如此,才使这一古建真容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