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产又环保的鱼塘:四大模式助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
打造高产又环保的鱼塘:四大模式助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保护环境,成为养殖户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循环水养殖、生态休闲渔业、政策支持和微生物处理技术等多个维度,为您打造一个既高产又环保的鱼塘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循环水养殖: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循环水养殖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环保型养殖方式。以浙江宁波莼湖兴旺水产养殖场为例,养殖户余建明通过在养殖塘附近建设智能化设施,实现了青蛤、蛏子和南美白对虾的循环养殖。具体做法是:虾塘里的海水流进“育苗塘”作为贝类的饵料,贝类净化水质后,再为对虾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这种模式不仅改善了水质,还能养殖多种水产品,实现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生态休闲渔业:跨界融合的新思路
在江苏苏州吴中区金庭镇元山村,两个荒废多年的鱼塘正在被改造成生态休闲渔业基地。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团队建议,通过“傻瓜养鱼”模式,即低密度、多品种混养,结合垂钓、观光等休闲活动,打造高附加值的生态鱼塘。具体做法包括:
- 低密度养殖:控制投放密度,不追求高产量,让鱼虾自然生长。
- 多品种混养:搭配养殖小龙虾、螃蟹、沙塘鳢等多种水产品,充分利用水体空间。
- 生态位搭配:通过水草、贝类等生态元素,构建完整的水下生态系统。
- 休闲功能开发:结合露营地、垂钓等休闲活动,提升综合收益。
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高产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还通过休闲产业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
政策支持:绿色发展的新机遇
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业。政策鼓励发展不投饵的滤食性鱼类和滩涂浅海贝藻类增养殖,开展以渔净水、以渔控水、以渔抑藻,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同时,政策还强调要优化养殖生产布局,合理利用养殖空间,为养殖户提供政策保障。
微生物处理技术:环保难题的低成本解决方案
针对养殖废水处理难题,广西助农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微生物处理技术提供了一个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使用“养殖场污水生物处理剂”,每立方水体处理成本仅需几毛钱,且不需要额外的曝气设施。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激活菌种:将处理剂与红糖混合激活24-72小时。
- 均匀泼洒:每天一次,连续使用7天,之后每3天使用一次,直到水质改善。
- 监测效果:一般15-25天可达到养鱼标准,严重情况需40-60天。
这种技术不仅解决了环保问题,还使原本的粪水池变成了可以养鱼的清澈水体。
通过上述四种模式的综合运用,养殖户完全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高产。无论是通过循环水养殖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还是通过生态休闲渔业提升附加值,亦或是借助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解决环保难题,都能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