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香夫人:闪耀历史长河的巾帼英雄
奢香夫人:闪耀历史长河的巾帼英雄
奢香夫人是古代彝族部落的公主,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彝族女政治家。她执政期间励耕织、修九驿、纳汉儒、兴汉学,为汉彝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
“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月光洒下了响水滩,有没有人能告诉我,可是苍天对你在呼唤……”一名大学生在亚运会赛场激情唱响歌曲《奢香夫人》,让这首满是毕节元素的神曲,再次火爆全网。
奢香夫人是谁?她是古代彝族部落的公主,是整个水西人民尊敬的“苴慕”(君长),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彝族女政治家。
听着熟悉的旋律,我们走进奢香故里、古彝圣地——大方县,探寻奢香夫人的故事,触摸她给这片土地留下的文化脉动。
贵州宣慰府远眺
巍峨耸立的云龙山下,一处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的彝族仿古建筑矗立于螺丝塘畔。“这就是贵州宣慰府,水西彝族土司处理政务的官邸,奢香夫人曾经办公的地方。”大方县水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鹏介绍。
在中国历史上,彝族土司政权存在了1474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当时的彝族君长妥阿哲为诸葛亮南征献粮、引路。蜀汉大军班师返回后,向朝廷申请封这个地方作为罗甸王国。从那时候开始,彝族土司政权在这个地方一代接一代延续下来,一直到清康熙37年,彝族末代土司安圣祖去世以后,才结束了彝族土司的地方政权统治。
位于毕节市大方县的贵州宣慰府
这处彝族土司处理政务的官邸,始建于蜀汉时期。明朝初年,彝族首领霭翠被朝廷封为贵州宣慰使,所以又被称为贵州宣慰府。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慕俄格古城和贵州宣慰府毁于战火。2009年,大方县启动贵州宣慰府的恢复重建。
重建的贵州宣慰府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九层八院”分级跃上,梯级递进。其规模之大、气势之宏、布局之精、构思之巧,充分显示出了昔日贵州宣慰府的雄伟气派。
岁末年初的黔西北大地寒意袭人,站在螺蛳塘畔凝望这气势恢宏的建筑,画面仿佛回到了600多年前:英姿飒爽的奢香夫人端坐于大殿之上处理政务,一道道政令从这里发出,一个个决策在这里拍板,引领着水西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奢香夫人铜像
走进奢香博物馆大门,奢香夫人的铜像映入眼帘。她头戴君冠,身着披风,左手秉剑,威风凛凛,大步前行。
这位当年乌蒙山区叱咤风云的传奇女子,生在四川蔺州宣抚使奢氏豪门,彝族恒部扯勒君长奢氏之女。她从小聪明伶俐、善于思考,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胆识,尤其对政治和军事有着独到的见解。17岁嫁到贵州与霭翠为妻,故称奢香夫人。洪武十六年,霭翠病逝,因儿子年幼,奢香于是摄政水西。
奢香博物馆
初掌水西,奢香夫人便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坚定地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明洪武二十二年,朝廷派驻贵州都指挥马烨因为怀有民族偏见,对奢香夫人摄贵州宣慰使一职表示不满,将她抓到贵阳鞭笞其背,企图激怒彝族同胞发动兵变,好借机镇压。然而,深明大义的奢香当众揭露了马烨的企图,从而避免了一场殃及贵州各族人民的战争。随后,她前往南京,向朱元璋当面禀报此事。朱元璋大为恼火,马烨被召回京治罪。
为报答朝廷,奢香夫人举水西之力修建了龙场九驿。走在位于大方县黄泥塘镇的甘棠古驿道上,600年前铺下的青石板早已凹凸不平。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看到这条古驿道上曾经的繁华:往来商贾络绎不绝,马帮挑夫吆喝声声。
奢香夫人墓
“这一段是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一段。”王鹏介绍说,龙场九驿以水西为中心,连通四川、云南、湖南等省份,打通了水西地区进川入滇、北上中原的通道。
龙场九驿开通之后,加深了贵州和朝廷的联系。奢香夫人深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广聘汉儒,兴办教育,推进了汉彝文化融合发展。她将自己唯一的儿子送入京师太学去读书,被朱元璋赐姓安,这就是水西安氏的来由。她还从中原招来能工巧匠,传授先进的耕织技术,推进了水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崇山峻岭之中的古驿道
奢香夫人执政时间只有15年。短暂的15年时间,她励耕织、修九驿、纳汉儒、兴汉学、顾大局、促和谐,为汉彝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
明太祖朱元璋曾说,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
龙场九驿之一的甘棠古道
沿着古驿道行走在巍巍乌蒙的崇山峻岭之中,这条曾经的交通大动脉依旧在丛林荒草里延伸,隐入历史深处。但奢香夫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日月之光常照后人,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各族儿女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