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河:从“黑龙”到景观河的生态蝶变
金川河:从“黑龙”到景观河的生态蝶变
金川河,这条流经南京主城北部的长江支流,曾经是城市水环境治理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然而,经过持续的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如今的金川河已经焕然一新,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和城市生态建设的典范。
从“黑龙”到景观河的蜕变
“以前的金川河,水黑得像酱油一样,夏天还散发出阵阵恶臭,窗户都不敢开。”在金川河边住了几十年的陶卫国老人回忆道。由于流经老城人口稠密区,金川河一度成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收纳箱”,被环保部门称为“长江进入江苏后,上游入江河道中最难治理的一条河”。
然而,如今的金川河已经脱胎换骨。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绿树成荫,河中鱼儿嬉戏,白鹭翩翩起舞。金川河的转变,见证了南京在城市水环境治理方面的决心和智慧。
系统治理:多管齐下根治污染
2016年,南京启动水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金川河的治理攻坚战正式打响。这场战役采取了“截污、清淤、活水、生态修复”的系统治理策略。
首先,通过建设截污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其次,对河道进行全面清淤,清除河底多年积累的淤泥。同时,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在河中种植水生植物,构建生态护岸,恢复河道的自净能力。此外,还建立了智慧水务系统,实现河道水质的实时监测,确保治理效果的长效保持。
科技赋能:智慧水务助力长效管理
在金川河的治理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鼓楼区打造的“智慧水务”系统,通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河道的全天候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水质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事件,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岸边水草、河里杂物,哪里没干净,后台一目了然,我们工作得更细致才行。”河道养护工人杨雨雷说。智慧水务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河道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安全、清洁的水环境。
生态恢复: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随着水质的改善,金川河的生态系统也在逐步恢复。河中鱼虾增多,吸引了大量鸟类前来栖息。在金川河入江口的宝塔桥旁,“回龙探珠”生态岛已经成为鸟儿们的乐园。“大部分是八哥,还有椋鸟、喜鹊、蜡嘴、白头翁、芙蓉鸟……”宝塔桥街道城管科王卫东说。
沿岸的景观提升工程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闲空间。滨水步道、亲水平台、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前来散步、健身、垂钓。钓鱼爱好者老魏说:“能不能钓到鱼都无所谓,只要看看这水,心情就舒畅。”
区域发展:一条河改变一座城
金川河的治理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鼓北、铁北片区的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成为宜居宜业的新选择。金川河畔的景观提升工程,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提升了城市品质,成为展现南京城市魅力的新名片。
未来展望:持续守护碧水清流
为了确保治理成果的长效保持,南京建立了多级河长制管理体系。目前,金川河流域共设有区级、街道、社区、企业、院校专家、民间和部队等七级共200多位河长,开展常态化河道巡护。
“‘一把手’亲自调度,是推动属地责任落实的重要保障,也是凝聚合力的关键支撑。”南京市水务局水环境处处长张晓峰说。通过河长制和智慧水务的双重保障,金川河的治理成果得到了有效巩固。
金川河的治理历程,是南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从“黑龙”到景观河的蜕变,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市民生活质量,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水环境治理经验。这条曾经的“臭水沟”,如今已成为展现南京城市魅力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