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乱象频发,电商平台如何应对?
直播带货乱象频发,电商平台如何应对?
2020年我国直播电商交易额达1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用户规模达3.88亿。然而,在直播带货迅猛发展的同时,虚假宣传、产品质量等问题频发,消费者投诉激增。面对这些乱象,国家和地方层面纷纷出台监管政策,各大平台也积极采取自我监管措施,但问题依然层出不穷。
国家和地方的监管政策及措施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出台多项政策打击虚假营销。例如,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家相继发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对直播电商行业进行规范。
地方层面也积极响应,推出具体合规指引。以深圳为例,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了网络交易监管领域合规成果发布会,发布了多个地方标准或指引,涵盖信息公示、即时配送、直播带货等多个方面。其中,《网络交易经营者信息公示规范》和《深圳市网络交易经营者信息公示合规指引》首次明确“显著公示”标准,要求经营者如实、及时、全面地公示主体信息、资质信息、经营信息等。
平台的自我监管措施和成效
面对日益严峻的监管形势,各大电商平台纷纷采取自我监管措施。2024年8月,在京浙沪三地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京东、淘宝、拼多多、抖音、快手五大互联网企业共同签署《网络交易合规经营自律公约》。该公约共22条,涵盖了平台责任落实、广告管理、内部竞争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
具体措施包括:
- 建立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 定期检查商品质量
- 严格审核广告内容
- 规范商家竞争行为
- 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
- 建立有效投诉渠道
以淘宝为例,平台开始减少对“五星价格力”的依赖,转而根据商品GMV分配资源,更加注重商品品质与销售效能。同时,淘宝推出“黑标店”、引入1688优质工厂、加码百亿补贴计划等措施,旨在满足消费者对品质与价值的双重追求。
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和案例
尽管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直播带货领域仍存在诸多问题。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2024年三季度投诉和舆情分析报告》显示,三季度共受理直播带货领域投诉356件,监测到相关消费维权舆情信息64515条。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虚假宣传:主播在直播卖货时满口承诺,消费者收货发现货不对板;直播间通过夸大功效吸引消费者购买,隐瞒商品关键信息或者宣传含糊其词,让消费者产生错误认识,从而误导消费。
产品质量:直播带货的商品来源复杂,产品质量问题易发多发。一些主播为了高利润高佣金不惜放松对产品质量的把关,以次充好。
未成年人过度消费:部分直播间含有诱导、吸引未成年人消费的内容,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措施进行大额充值,购买道具、礼包等过度消费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智能客服体验差、微短剧充值乱象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一些微短剧平台存在诱导付费、收费规则不透明、用户维权困难等问题,消费者反映强烈。
直播带货的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直播带货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家、地方和平台都在积极应对。从政策层面看,监管将更加严格,标准将更加明确;从平台角度看,自我监管措施将不断完善,技术手段将更加先进;从消费者角度看,维权意识将不断增强,选择将更加理性。
然而,直播带货作为一个新兴业态,其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需要继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平台需要持续优化管理机制,提升技术水平;商家需要诚信经营,严把商品质量关;消费者需要理性消费,依法维权。
直播带货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有序、公平的市场环境,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