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从古代学者到未来科技
强基计划:从古代学者到未来科技
2020年,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全称“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旨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这一计划不仅关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等关键领域,还特别重视国家人才紧缺的历史、哲学和古文字学等人文学科。通过这一计划,我们不仅能传承古代学者的思想精髓,还能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学者的培养传统
中国古代的学术传承有着悠久的历史。以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为例,该学科于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30年来,历经几代学者的建设,本博士点的人才培养质量及在全国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稳步提升,成果显著。
在人才培养方面,陕西师范大学创立了独特的培养模式。在选才上突破唯成绩论,以“重功力重能力”为招生机制,不拘一格选拔优秀生源。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品学兼优、知能并重”,通过“五个结合”的培养方式,即强基固本与发挥专长相结合,理论修养与文献功底相结合,文本研习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学术研究与诗词文赋创作相结合,博士生科研训练与导师研究项目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基计划的实施情况
强基计划自2020年实施以来,已在全国36所试点高校展开。2021年,这些高校继续推进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以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为主。据统计,数学和物理是开设高校最多的招生专业,分别有31所高校开设;其次是化学和生物学,分别有26所和24所高校开设;哲学、历史学和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等人文社科领域也有15所左右的高校开设相关专业。
强基计划的招生对象分为两类:一是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二是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对于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主要依据高考成绩,按招生计划的一定倍数确定入围名单,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85%;对于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主要面向在高中阶段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及以上的考生,经严格考核后可破格录取。
强基计划与科技创新
强基计划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在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弱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华为公司在5G等关键通信技术上的突破,就得益于其拥有的700多位数学家、800多位物理学家和120多位化学家。
强基计划将招生与培养环节相衔接,强调贯通培养且原则上不允许转专业。这种培养模式能够确保学生在基础学科领域持续深入学习,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各高校还为入选学生提供了单独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包括导师制、小班化教学及本硕博衔接培养等,进一步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语
强基计划的实施,为有志于投身基础学科研究和国家战略领域的优秀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发展平台。它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学者培养的优良传统,更契合了新时代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期待,通过强基计划的持续实施,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