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海棠》:12年磨一剑的国漫崛起之路
《大鱼海棠》:12年磨一剑的国漫崛起之路
2016年7月,一部名为《大鱼海棠》的动画电影登陆院线,最终斩获票房逾5亿元。这部历时12年制作的影片,不仅是一个关于少女与鱼的奇幻故事,更承载着中国动画产业崛起的梦想与艰辛。
梦想启航:从清华退学到动画导演
故事要从2003年说起。那时,梁旋还是清华大学热能系的一名学生,但他的心中却燃烧着对动画电影的热爱之火。微积分考3分、线性代数考23分的成绩,让他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并不在工科。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清华退学,追寻自己的动画梦想。
退学后的梁旋遇到了张春,一位毕业于清华美术学院的青年才子。两人在清华大学水木清华的BBS上相识,因共同的理想而走到了一起。他们决定创立一家动画公司,取名"彼岸天",寓意着对梦想的不懈追求。
坎坷之路:12年磨一剑的艰辛历程
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梁旋和张春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难题和市场环境的多重挑战。
2004年5月,梁旋的一个梦境成为了《大鱼海棠》的创作起点。他梦到一条鱼慢慢长大,最后发现它不属于大海而属于天空。这个充满诗意的意象,成为了影片最初的灵感来源。
然而,将这个梦境变为现实绝非易事。初创的彼岸天并没有资金支持,梁旋只能不断接一些《大鱼海棠》以外的项目来维持公司的运转。直到2007年底,他们才获得了一笔风险投资,得以全身心投入到电影制作中。
2013年6月,梁旋在网上发起众筹,一个月的时间,他们筹集了158万,有4000多网友参与捐款。这些捐款者的名单,最终全部出现在了上映影片的片尾,成为了一段温暖的见证。
文化传承:中国元素的运用与争议
《大鱼海棠》的故事灵感来源于《庄子·逍遥游》,其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成为了影片的核心意象。此外,影片还大量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 场景设计:福建土楼被设定为故事的主要背景,营造出独特的东方韵味。
- 色彩运用:大面积的"中国红",搭配传统灯笼、服饰等元素,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 角色设定:嫘祖、祝融等神话人物的出现,展现了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
然而,这些元素的运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评论指出,影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更多是符号化的堆砌,缺乏深度的诠释。例如,嫘祖在片中仅仅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最后只给女主角椿送来一件衣服,未能展现出其作为养蚕织布之祖的文化内涵。
国漫崛起:一部作品背后的产业困境
《大鱼海棠》的成功,折射出中国动画产业的现状与挑战。
- 资金短缺:影片多次因资金问题停摆,最终通过众筹完成,反映了中国动画产业融资难的困境。
- 人才流失:技术追求完美导致工作量巨大,每个镜头都要进行色指定和线条粗细调整,这种高标准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难以持续。
- 市场环境:2010年之前,中国动画电影市场极度低迷,仅有少数作品能够盈利。《大鱼海棠》的诞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艰难成长起来的。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大鱼海棠》最终还是取得了超过5亿元的票房佳绩。然而,口碑的两极分化也反映出中国动画产业在内容创作上的不足。影片虽然在视觉效果上达到了国际水准,但在剧情和人物塑造上仍显单薄,这正是中国动画产业需要突破的瓶颈。
《大鱼海棠》的12年历程,见证了中国动画产业的艰难崛起。它不仅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一代动画人的梦想与坚持。正如梁旋所说:"我们把作品做出来,创作者和作品就是一个守护与被守护的关系。"这部作品,正是中国动画产业在困境中坚守梦想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