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廊代理到IP授权:艺术家如何将画作变成商品
从画廊代理到IP授权:艺术家如何将画作变成商品
在温哥华,一位来自北京的艺术家Andy,通过创立CAMEO home工作室,成功将自己的陶瓷艺术作品转化为商品,不仅实现了艺术梦想,还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这个案例为我们展示了艺术家如何将画作变成商品,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艺术品商业化路径
对于艺术家来说,将画作变成商品,实现艺术商业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路径:
画廊代理
画廊代理是艺术家最传统的商业合作模式。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委托给画廊,由画廊负责销售和推广。这种模式下,艺术家可以专注于创作,而画廊则利用其专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和渠道资源,帮助艺术家扩大影响力。
但是,中国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代理机制尚不完善,存在合作关系不稳定的问题。通常的销售分成比例是50%,但具体细节需要双方协商。代理制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共同成长的基础上。
授权合作
艺术家可以通过授权的方式,将自己的作品用于各种衍生品的开发。例如,与家居品牌合作开发艺术家具,与服装品牌合作推出艺术联名款等。这种模式下,艺术家可以获得稳定的授权费用,同时扩大作品的曝光度。
授权合作的具体方式可以是:乙方(被授权方)使用甲方(授权方)的授权作品进行高仿真艺术复制及其他艺术衍生产品的开发、传播与销售发行。授权期限一般为一年,可自动延期。分成比例可以是甲乙双方将对可分配收益进行分成,分成比例为即甲方占可分配收益的一定百分比,乙方占可分配收益的一定百分比。
衍生品开发
艺术衍生品是将艺术作品转化为商品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发各种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产品,如茶礼、手机壳、杯垫、版画等,可以让艺术作品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但是,艺术衍生品市场接受度冷热不一。生产艺术衍生品的公司应聚集更多人才,深入发掘艺术、文化的内涵。除了开发更加个性化、小批量、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新产品之外,还应打破单一的产品模式,聚焦衍生品的整合与跨界,让艺术衍生品真正成为大众“买得起的艺术”。
艺术家创业案例分析
Andy的创业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他在2019年创建了CAMEO home工作室,开发了多个子品牌系列,如大脸toface系列、小球杯子系列等。其中,大脸toface系列已成为工作室最著名的IP,衍生出地毯、挂画、小铃铛等多种产品。
但是,艺术家创业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如果艺术家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太考虑市场的喜好去做产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瓶颈。而且在社交媒体运营方面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经营工作室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难度会逐渐加深。
画廊代理机制
在西方画廊业发展的百年历史中,逐渐形成的画廊与艺术家的代理机制,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充分的创作条件和空间,也为艺术成就和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与现代社会更有效对接的方式。同时,也为画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但是在中国,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代理机制尚不完善。同一艺术家与多个画廊合作,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松散合作是普遍现象。而且画廊缺乏运营经验,画廊如何与艺术家签约的细节也不了解。包括,多个画廊和同一个艺术家合作;或者艺术家与画廊合作很短的时间又退出的现象比较多。
通常的合作关系会有四类:
第一,是长期很稳定的独家代理关系;
第二,是有3-5年的合作关系;
第三,是展览项目的合作关系。针对某个展览项目,对艺术家有邀请,这个展览的权益形成合作关系;
第四,是群展的合作,很多艺术家和其他画廊有合作,但是针对这个群展邀请他也会形成合作关系。
虽然画廊与艺术家的销售分成是“秘而不宣”的隐私。但从京沪两地的大多数画廊了解代理制中,双方的销售分成关系一般是按国际通行的规则,各占作品的50%。从没顶画廊了解到,“根据普遍规则,画廊和艺术家都是5:5分成的,如果涉及到作品制作费,就需要扣除制作费进行分配。”
“香格纳做的就很好,他们代理的画家从始至终,不离不弃二十多年。劳伦斯总在世界各地忙着,把艺术家送到巴塞尔等等做推广。艺术家会看到他的工作。销售作品后各50%,其实他只挣了10%(推广是有成本的)都是心甘情愿的。”“艺术北京”创始人、总监董梦阳对雅昌艺术网说。
对于想要将画作变成商品的艺术家来说,选择合适的商业化路径至关重要。无论是通过画廊代理、授权合作还是开发衍生品,都需要充分考虑市场定位、目标受众和商业策略。同时,艺术家也需要在保持艺术追求和满足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