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发布新指南:糖尿病自我管理这样做最科学
中华医学会发布新指南:糖尿病自我管理这样做最科学
糖尿病自我管理新指南发布,助力患者掌控健康
中华医学会最新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全面、科学的自我管理指导。据统计,我国成年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11.6%,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有效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DSME/S)是协助糖尿病患者管理和维持自身健康行为的基础。
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核心内容
糖尿病自我管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饮食管理、运动管理、用药管理、血糖监测和情绪管理。
饮食管理:饮食管理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基本原则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患者需要合理搭配主食、蛋白质、蔬菜和水果,确保营养全面。同时,要避免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食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运动管理:合理的运动可以起到降糖、改善糖代谢、减轻体重、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等作用。糖尿病患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3-5次,每次30-60分钟。
用药管理: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服用药物,切记不可擅自停药,更不可以随便更改药物和药量。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低血糖、胃肠道反应等,及时与医生沟通。
血糖监测:定期记录血糖,监测数据,有助于自我了解血糖控制情况。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情绪管理:情绪控制也是自我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糖尿病患者需要重视情绪的变化与控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饮食管理的具体方法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五忌:禁食高糖食物、高盐饮食、高脂肪食物、精粮和淀粉类食物。高糖食物会直接导致血糖飙升,高盐饮食会增加高血压风险,高脂肪饮食会引发高脂血症,精粮和淀粉类食物会快速转化为葡萄糖,影响血糖水平。
健康饮食黄金法则: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适量摄入奶类和大豆制品;适量摄入鱼、禽、蛋和瘦肉;少油少盐,清淡饮食;食不过量,保持健康体重;三餐分配合理,定时定量;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限酒戒烟;注意食品安全与卫生。
饮食原则:控制总热量,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主食、蛋白质、蔬菜和水果均衡搭配;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保持食物多样性;主食定量,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以全谷物、豆类、蔬菜等为好;餐餐有蔬菜,每天应达到500g;天天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蛋和畜肉。
运动管理的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安全第一:在开始新的运动计划前,一定要获得医生的许可。运动时需要监测血糖水平,避免低血糖。在运动过程中要携带碳水化合物,如半个香蕉、一个小橙子、果汁或葡萄糖片,以备不时之需。
合理安排:运动类型应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并根据个人情况交替进行。目标是每周至少进行两次阻力训练。运动时间应相对固定,每次运动量也要相对稳定。
注意细节:运动时要保持充足的水分补充,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要穿着适合的鞋子,每天检查双脚是否有伤口、溃疡或粘连。如果发现任何问题,应及时咨询医生。
影响自我管理效果的因素
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经济状况、职业状况、婚姻状况等。这些因素会影响患者获取和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能力,以及实施自我管理计划的可行性。
疾病知识:患者对糖尿病及其管理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其自我管理能力。知识越丰富,管理效果往往越好。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高自我效能的患者更有可能坚持自我管理计划。
社会支持:家庭、朋友和社区的支持对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至关重要。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鼓励、信息支持和实际帮助。
糖尿病自我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自我管理,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希望广大糖尿病患者能够积极行动起来,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为自己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