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发布:319万平方公里红线守护地球家园
《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发布:319万平方公里红线守护地球家园
8月15日,自然资源部发布我国首部《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以蓝皮书形式发布的生态保护红线成果。蓝皮书显示,全国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319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涵盖我国全部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及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制度创新,也为全球生态保护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什么是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具体包括:
- 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
-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中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实施
此次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合计约31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304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这一划定范围涵盖了我国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部热点区域,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
在实施过程中,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 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
- 严禁任意改变用途
- 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制度创新与国际影响
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2019年联合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活动中,中国生态保护红线案例成功入选全球15个精品案例。
欧洲环保协会亚洲区主任迪米特里·德布尔评价道:“生态保护红线的经验非常值得在COP15上推广。从多个方面来说,生态保护红线都具有世界先进标准……最重要的是,中国可以与世界其他地区分享很多类似经验,希望这些地方都能够倾听和关注。”
完善的制度保障
为加强和规范生态保护补偿,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国务院日前通过并公布了《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条例》明确了生态保护补偿的对象范围和实施方式,确立了政府主导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的工作机制,并规定了不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具体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
中国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了对重要自然资源、生态空间、珍稀濒危物种和栖息地的大规模、整体性保护。这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实践成果,不仅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在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中国以实际行动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的发布,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生态保护事业将迈上新的台阶,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