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可以反复加热吗?
食用油可以反复加热吗?
食用油反复加热,也就是俗称的“老油”,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然而,这种做法却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将从化学角度解析食用油反复加热的危害,并提供实用的健康建议。
反复加热过的油,就是所谓的“老油”。诸如炸油条、炸薯条的油锅里的油,如果不及时更换,那就成了酱油般颜色的老油。
为什么说“老油”不宜食用呢?老油不宜食用,那是因为食用油在反复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产生了许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化合物。
食用油的化学成分,主要就是甘油三酯。甘油三酯水解后变成甘油(约10%)和脂肪酸(约90%)。在油炸时,食用油的温度升到180-200℃,在高温之下,食用油就会发生“劣变”:
一是发生氧化反应——产生许多挥发性物质。包括饱和与不饱和醛酮类、多环芳烃等,其中很多是挥发性有毒物质。特别是丙烯醛,是油烟中最危险的导致肺癌的诱发物。
二是发生水解反应——被煎炸食品在高温中释放出水分,促使食用油水解,产生脂肪酸,使食用油很快就酸败变质。
三是发生异构化反应——在高温下,食用油中顺式脂肪酸异构化为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进入人体,会导致肥胖、心脏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等慢性病。
正因为这样,反复加热过的老油不宜再用,更不宜食用。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
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氢化油。氢化油是在少量的镍、钯、铂或钴等触媒金属的帮助下,将氢加入植物油里产生氢化反应。部分氢化油具有耐高温、不易变质、存放久等优点,因此在很多食品中都有它的身影。
其实,在我们吃的“天然”的食物中也含有反式脂肪酸,如:牛羊肉、乳制品,水果蔬菜中也含有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存在于哪里?日常生活中,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很多,诸如奶茶、蛋糕、糕点、饼干、面包、沙拉酱、炸薯条、炸薯片、爆米花、巧克力、冰淇淋、蛋黄派、巧克力派、糖果、快餐……凡是松软香甜,口味独特的含油(植物奶油、人造黄油等)食品,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高温加热的危害
食用油在经高温加热或反复加热,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使食用油的营养价值降低,还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毒害作用。
第一、 高温对营养价值的影响:高温加热会破坏食用油中的脂溶性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破坏程度取决于食用油榨制食物的次数,第一次油炸食物后,维生素a就损失近半,若经过十二次以上油炸以后,维生素a几乎全部损失掉。同样,高温还会破坏食用油中的维生素e、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等。食用油经反复高温加热后,必需脂肪酸大量损失掉,而且不饱和脂肪酸可产生热氧化反应,形成过氧化物,直接妨碍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利用。
第二、高温使食用油产生毒性:食用油在反复或长时间高温条件下,不饱和脂肪酸会发生聚合作用,形成难以消化或具有毒性的聚合物如,二聚体、三聚体或多聚体等,它们在体内蓄积危害人体健康。
当食用油温度超过200℃、煎炸时间超过2分钟时,就会形成大量的有害物质杂环胺,若人体食用后可造成肝脏功能的障碍损伤肝脏,延缓或生长发育停滞,生育功能减退等。
反复高温还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反式脂肪酸和三四苯丙吡等物质,这些物质都有一定的致癌性,特别是炸焦的油炸食物,其产生的致癌物活性更强。
实验证明,用反复高温的食用油饲养大白鼠,数月后普遍出现了机体脏器等不同部位的癌变。由此可见,食用油反复高温后的危害真的是触目惊心!
如果需要烹饪煎炸食物时,要尽量减少反复使用高温食用油的次数,并随时添加新的食用油,而且要控制煎炸所用油的温度,以减少或防止有害物质的形成。为了您及家人的健康,请少尽量吃煎炸食物,并最好与新鲜蔬菜一起食用。此外,在食用油的选择上尽量选择非转基因的食用油,或有机食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