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通:“拓时代”港深双城记
基建通:“拓时代”港深双城记
香港和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其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对于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围绕港深两地政府在大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战略发展部署和展望行业远景。
摘要
- 一种解决香港和深圳都面临的发展用地短缺挑战是城市-枢纽-工业交通综合发展 (Cities-Hubs-Industrials Transport Integrated Development, CHI-TID)。
- 整个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发展需要面临更多的问题。
- 要从各种经济发展政策中受惠,深港两地必需协同努力。
香港及深圳及的交通投资管理模式
基础设施项目及挑战
根据国内、国际跨境人员和货运的需求不断增长趋势,需要持续投资升级大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同时,分析对比当前两地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和管理模式以及行业政策,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相关规划和演变路径。
香港和深圳有不同的交通基础设施管理模式。深圳大部分经营和准经营的交通基础设施由地方国有企业运营,只有少数由民营企业运行。
港和深圳重要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
项目 | 香港 | 深圳 |
---|---|---|
经营性公路 | 大多采用建设-经营-转让 (Build-Operate-Transfer, BOT) 运营,社会资本方在特许经营期内有义务建设和运营相关项目,并在特许期结束后将相关资产移交政府或指定机构。 | 以“深高速”国资平台为主,采用多种投融资模式开展高速公路的投资、建设以运营管理。 |
地铁(城铁、城际) | 轨道交通(香港内部地铁、轻铁、机场快线、及与深圳联通的高铁)线路由港铁进行运营,港府提供轨道交通总体规划方案,“港铁”公司进行具体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投资、建设及运营。 | 以深圳地铁集团为主,部分线路通过PPP模式引入港铁运营。城际铁路由深圳地铁集团负责建设运营,深圳地铁集团探索运用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
铁路 | 国家干线铁路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或其下属公司负责建设运营。 | |
机场航空 | 香港国际机场现由机管局(香港政府下设的法定机构)运营管理。 | 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对深圳地区机场进行投资、建设运营管理。 |
港口码头 | 港口集装箱码头由私人运营商与政府签订的特许经营协议框架内管理运营。 | 由盐田港集团、招商局港口集团等企业进行深圳集装箱码头、港口航道建设、投资、运营管理。 |
香港和深圳都面临发展用地短缺的共同挑战。一种解决方案是通过城市-枢纽-工业交通综合发展 (Cities-Hubs-Industrials Transport Integrated Development, CHI-TID) 模式:通过实现综合枢纽、城市工业和交通网络更加协调和互补的规划方案,加强两地城市间的连通性和产业协同效应,从而可以进一步实现大湾区跨域发展的整体规划目标。
港深互联互通现状发展规划
城市发展、交通枢纽和产业融合相关的政策举措,并介绍如何基于CHI-TID模式带来深港互容发展可行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广东省政府、深圳市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布了大湾区的多项发展政策和规划助长港深扩容。
在近期的扩容规划中,有侧重于综合经济发展的规划(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香港西部经济走廊),也有侧重于创新和科技发展的规划(如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深圳知识科技走廊)。
深圳拓展前海合作区发展空间,面积由15平方公里扩展至121平方公里,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丰富协同协调发展模式。到2035年,建立健全与港澳产业协同联动、市场互联互通、创新驱动支撑的发展模式,形成创新策源能力强、协同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
深圳以前海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打造区域对外交通中心、通勤中心及超级商业中心,实现交通枢纽与城市公共生活的高度融合。前海交通枢纽预计于2024年开通。
香港发展西部经济走廊,依托香港西部的交通基础设施优势,加快机场岛北商业区、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上盖发展、东涌新市镇扩展区的商贸中心、洪水桥新发展区的商业/现代物流发展、以及屯门西的现代物流发展。
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建设成为新界北核心商务区,推动与前海在金融、专业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科技服务的高端经济合作发展。
深港两地香港开展港深西部铁路建设(洪水桥-前海),连接洪水桥/厦村现代服务业中心,推动两区成为珠江东岸的策略性枢纽,带动两区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港深跨界轨道基础设施建设专班”已完成洪水桥及前海港深西部铁路的第一期研究并开展第二期研究,预计2024年中完成。
深圳正在推进河套地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推动福田口岸交通环境提升、皇岗口岸重建、罗湖口岸功能升级、文锦渡口岸地区整体升级改造等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深港口岸经济带发展效益,提升产业协同能力。
香港推动建设新田科技城,增大科创用地规模,聚集创科企业及配套设施,形成完整的创科产业链。通过建设港铁北环支线接入皇岗口岸,增强港深创科园的境内外交通连接等方式,加强与深圳的互联互通。
两地合作在河套地区重点建立科研合作基地,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港深双方依托 “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发展联合专责小组”进行合作协商。
持续深化研究港车北上和粤车南下等相关交通政策、深圳经港珠澳大桥至珠江西岸新通道,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
深港两地部分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正处于规划和施工阶段。这些项目将在该地区和整个大湾区的城市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北部都会区运输基建先行
- 串联7个边境管制站,拓展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建设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至前海);
- 建设北环线支线,由新田站,经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中途站,连接至新的皇岗口岸;
- 整合罗湖/文锦渡口岸枢纽,实现一地两检,加设罗湖(南)站释放土地,形成商贸客流聚集区,提升文锦渡跨境交通效率,保障深港物流货品畅通。
空港码头枢纽发展
- 推进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进一步扩大大湾区的境内外航空网络,积极推动开展多式联运代码共享。加强空域协调和空管协作,优化调整空域结构,提高空域资源使用效率,提升空管保障能力。
- 创新前海枢纽港、深港组合港、湾区港口群、国际港口“四港联动”模式。
- 以沿海主要港口为重点,完善珠江内河航道与疏港铁路、公路等集疏运网络,实现香港与内地国内国际运输双循环发展。
发展痛点
香港和深圳都有各自的发展挑战
区域协同难度大
深港两地虽然地理上一衣带水,但经济体制却有不同,特别是二者有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港等多重经济体的体制相互叠加,多元发展。如果两地的经济体制与开放形态协调不当,则可能加剧区域不合理竞争;但如果这些因素能够得到有效整合,那么这种合力将带来两地的合作及优势互补。
交通建设待优化
深圳的交通枢纽建设需要在多式联运、央地运营主体协调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探索。香港面临因城市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周期长而影响项目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问题。同时,深港跨界交通存在通关效率低、公路货运交通分布待优化,轨道交通接入率待提高,跨界交通项目规划建设周期过长等问题。
产业转型难度大
为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内取得更大的成效,深圳和香港需进行产业创新转型。深圳虽已经形成了市场需求主导的创新发展路径,但也面临基础研究能力偏弱,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畅等问题。而香港具有高端研发人才聚集、金融资本聚集的优势,但面临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而深圳与香港在科研资金等跨境使用、人才互认、法律政策衔接、产业区域开放共享、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因此,亟待开展以高效交通为纽带,拓展产业空间,推动人口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产生消除产业转型协同阻碍的内生动力。
基建项目筹资难
面对巨额的投资,如何通过市场化模式筹集资金,缓解财政投入压力,实现枢纽区域周边基础设施及产城的可持续发展是深港双方均须探索解决的问题。
智慧交通待联动
深港在智慧交通发展方面,缺少统一的数字化平台,特别是在跨境物流运输和机场港口清关数字化联动等方面有待完善和补充。
结语
深港两地都可以受益于各种经济发展政策,例如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然而,要获得这些政策红利优势,两地需协同努力下增强互联互通,推进多式联运枢纽建设及深化港深枢纽型产业集群合作协调。
本文原文来自安永(EY)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