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防疫新指南:这些细节你必须知道!
地铁防疫新指南:这些细节你必须知道!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防疫措施也在不断优化调整。从取消核酸查验到延长运营时间,从智能测温到无接触支付,各地地铁部门在保障乘客安全出行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最新地铁防疫政策:取消核酸查验成主流
近期,全国多个城市相继调整了地铁防疫政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取消了对乘客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查验。例如,上海自2022年12月5日起,乘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轮渡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只需扫描场所码并出示健康码绿码。北京也于同月宣布,自12月5日起,公交、地铁运营企业在核验健康信息时,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的乘客乘车。
这一政策调整体现了疫情防控的科学化和精准化,既方便了市民出行,又不失对公共安全的必要防护。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取消了核酸查验,健康码和场所码的使用仍然是常态化的防控手段。乘客在进站时仍需主动扫描场所码,显示绿码方可通行。
个人防护: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虽然防疫政策有所调整,但个人防护意识不能松懈。以下是一些关键的个人防护措施:
全程佩戴口罩:进入地铁站后,必须全程佩戴口罩,确保口罩覆盖口鼻和下巴,并压实鼻夹。即使在车厢内,也不要轻易摘下口罩。
无接触支付:尽量使用手机APP、二维码或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方式购票或过闸,减少与公共设施的直接接触。
保持安全距离:在站台候车时,尽量分散站立,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安全距离。上车后,选择人少的车厢,避免拥挤。
注意手部卫生:尽量避免触摸扶手、座椅等公共设施。如果接触后,不要触摸口、眼、鼻,及时用消毒湿巾或免洗洗手液清洁双手。
减少交谈和餐饮:在地铁内尽量避免与他人交谈,减少感染风险。同时,尽量不在车厢内进食,如果确需饮水或进食,应选择人少的时间段和地点。
错峰出行:避开早晚高峰时段,选择人流量较少的时间段出行,降低感染风险。
特殊时期:地铁运营的灵活调整
面对春运、节假日等特殊时期的客流高峰,地铁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乘客安全出行。以2025年春节为例,上海地铁推出了延时运营方案,对1、7、8、9、10、13号线在周五和周六实施延时运营,以缓解市中心区域的夜间客流压力。此外,还特别安排了定点加班车,将2号线的加班车服务延长至零点,为前往虹桥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乘客提供便利。
除了运营时间的调整,地铁部门还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例如,北京地铁在部分大客流车站启动预约进站功能,乘客可通过“北京地铁服务”小程序提前预约,减少现场排队时间。同时,通过优化列车运行图,实现核心区多条线路的超短间隔运营,提升运输效率。
科技赋能:地铁防疫的智慧升级
以北京地铁为例,近年来,通过智慧化建设,地铁部门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11号线率先引入清洁机器人和消毒机器人,实现环境清洁和消毒的智能化。同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客流的精准预测和调度,优化了运力投放,提升了乘客通行效率。
此外,北京地铁还建立了多方共治的公共安全格局。通过与公安部门的联动机制,以及平安地铁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构建了“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公共安全体系。目前,北京地铁已累计招募志愿者近78.6万人,参与现场服务396万人次,有效维护了运营秩序和公共安全。
地铁防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制定、技术创新和个人防护三方面的协同配合。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地铁部门的应对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无论政策如何调整,个人防护始终是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便捷、健康的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