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定医院专家教你:救援人员如何做好心理调适?
北京安定医院专家教你:救援人员如何做好心理调适?
在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一线救援人员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包括失落、挫败、惊恐等情绪。为了帮助这些救援人员更好地进行心理调适和支持,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潘伟刚提出了以下建议:
救援人员可能面临哪些心理压力?
救援人员在灾难现场可能会面临多种心理压力。根据潘伟刚医生的介绍,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灾难本身:救援人员比普通人更可能持续暴露在灾难现场,感官的冲击更为强烈,如尸臭、残肢、哀号声等,这些都可能引发心理反应。
任务压力:灾难发生时,时间压力与工作负荷巨大,特别是在黄金救援期,救援人员需要在恶劣环境下长时间工作,这可能导致身心高度紧张。
组织管理:救援人员对自己角色的清晰度和认同感也会影响其心理状态。如果被强制派遣或组织指挥混乱,都可能成为压力源。
救援人员可能出现哪些心理反应?
救援人员的心理反应因人而异,但常见的包括:
- 情绪反应:恐惧、无助、悲伤、愤怒、抑郁等负面情绪
- 生理反应:失眠、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
- 行为反应:逃避特定的人事物、请假过久、饮酒、甚至离职或调职
- 人际关系:对人敏感多疑、敌意等
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潘伟刚医生建议,除了照顾好基本生活需求外,还需要通过以下方式给予救援人员支持:
陪伴与支持:在救援初期,救援人员往往连续工作,顾不上休息。此时应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鼓励他们分享感受,无论是担心焦虑、害怕愤怒还是自责内疚,都要把感受讲出来。
倾听与共情:给救援人员安全感和稳定感,帮助他们适度宣泄情感。睡眠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要确保救援人员得到充分休息。
专业干预:根据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中度可能影响工作和生活,重度则需要专业治疗。如果自我调节无法改变,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国内外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研究表明,相比未经历过救灾的护理人员,地震救援护理人员在整个救灾过程中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具体表现在:
- 灾前:心理准备不足
- 灾中:救援心理压力过大
- 灾后:存在创伤后应激反应
因此,建议加强灾前心理防护教育和培训,以增强救援人员的心理韧性。
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
- 增加休閒活动:通过运动、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注意营养、保持良好的睡眠规律
- 建立社交支持网络: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分享感受
- 自我提醒:专注于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不要浪费精力在不能掌控的事上
- 写日记:通过记录每天的经历和感受,帮助整理思绪
重大灾难后的心理救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心理援助,可以帮助救援人员更好地应对压力,恢复正常生活。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救援人员的长期心理健康,建立完善的跟踪和支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