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车智能驾驶技术迎来新突破
中国工程车智能驾驶技术迎来新突破
2024年12月31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该条例将于2025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为自动驾驶汽车在北京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标志着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已成为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重要平台。该赛事起源于2008年,是中国创办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无人驾驶赛事。经过15年的发展,挑战赛见证了中国自动驾驶技术从封闭道路走向开放复杂环境的历程。
在最近一届挑战赛中,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76支队伍参与角逐。比赛设置了“面向真实交通环境的全自动驾驶挑战赛”和“复杂交通环境下通-感算法线上比赛”两大项目。其中,全自动驾驶挑战赛重点考察智能车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如恶劣天气、道路施工等场景。西安交通大学的“Pioneer先锋号”在16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这些技术突破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潍柴动力园区的L4级智能驾驶接驳车、智加科技的无人驾驶重卡商用车等,都是基于挑战赛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应用。此外,西安交通大学的智能驾驶技术专利已授权多家单位使用,应用于智慧园区、智能工厂等多个领域。
产业布局:形成完整创新生态
在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过程中,发展自动驾驶汽车产业是重要内容。目前,北京已汇聚近百家自动驾驶创新企业,初步形成由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创新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企业层面,多家上市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布局。例如,阿尔特与文远知行合作研发无人驾驶小巴车;合众思壮聚焦非道路工程机械无人驾驶技术;雅创电子在汽车智能驾驶市场积极布局;中汽股份和千方科技则在自动驾驶测试场业务方面展开布局。
从估值水平来看,截至2024年12月31日收盘,23只自动驾驶概念股滚动市盈率低于30倍,其中大华股份市盈率仅为7.21倍。15只概念股市净率低于2倍,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华域汽车更是处于破净状态。从研发力度来看,23只有望高增长的概念股中,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占比均值达到9.9%,远高于同期A股整体水平。
未来展望: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业内普遍认为,汽车产业新能源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自动驾驶则是终极目标。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邓志东表示,发展自动驾驶自主可控核心技术不仅可以带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多模态智能体、具身智能、先进AI芯片与算力、网络安全、先进传感器等多个重大前沿领域的实质性进步,而且还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智能化、共享化、绿色化发展。
据统计,截至2024年8月底,公安机关已累计发放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号牌1.6万张,开放公共测试道路3.2万公里,有力支撑自动驾驶技术验证和迭代更新。随着更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国工程车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从政策支持到技术创新,从企业布局到产业生态,中国工程车智能驾驶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中国有望在这一领域实现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