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哈尼梯田:古老智慧的新时代传承
元阳哈尼梯田:古老智慧的新时代传承
在云南省红河州的哀牢山脉,哈尼族人民经过千年的耕作,创造出了一片令世界惊叹的梯田奇观。这片总面积达100万亩的哈尼梯田,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更凝结着哈尼族人民的智慧与文化。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片古老的土地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保护传统的同时实现发展,成为当地人民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稻鱼鸭”模式:古老梯田的绿色革命
“稻鱼鸭”是哈尼族传承千年的种养模式。近年来,当地通过传承创新“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粮渔共作”,让历经千年的哈尼梯田焕发出蓬勃生机。
“稻鱼鸭”综合种养是一种绿色生态模式,稻、鱼、鸭三者之间互惠共生,使传统单一的水稻收益转变为水稻(红米)、梯田鱼及泥鳅、梯田鸭及鸭蛋的综合收益,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一户多业”。通过省、州专家连年测产,采用“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的田块,亩产值由单纯种植水稻不到3000元提高到10000元以上,破解了哈尼梯田增收难的历史难题。
2023年,红河州共发展“稻鱼鸭”综合种养面积274074亩,其中,冬水田养鱼面积214023亩,水产品产量5303吨。如今,红河州还积极尝试“稻田+黑斑蛙、虎纹蛙”等试验养殖,力求鱼米双收,提高梯田产值。
乡村旅游: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在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怀抱中,阿者科村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科学的发展理念,成功入选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这一殊荣不仅是对阿者科村坚持“科学规划、适度开发、永续利用”发展理念的肯定,更是对其在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的认可。
阿者科村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之路,通过设立内源式村集体旅游发展公司,将村民转变为股民,资源转变为资产,实现了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共赢。
在活态遗产保护传承方面,阿者科村设立了严格的分红规则,确保村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实惠的同时,也积极投入到传统民居、梯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中。
文旅融合是阿者科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又一重要举措。阿者科村定位精品旅游接待,合理控制客流规模、商业化程度及发展速度,在保持村落原真性和遗产完整性的基础上,实现了精品增长。游客们在这里可以体验到梯田徒步、梯田捉鱼、辨识草药、秧草手编、哈尼古歌、火塘烤茶等丰富的文旅活动,感受哈尼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村集体公司的运营也为阿者科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据统计,自2019年2月正式运营以来,阿者科村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9.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9.4万元。村民们通过分红大会获得了丰厚的收入,户均分红达到35886元。
年轻人的力量:为家乡插上科技翅膀
在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发展中,年轻人的力量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用新的方式传承着这份古老的遗产。
阿达乌帕是云南普洱无量山下的一个彝族女孩。她将镜头对准了村落里的少数民族服饰与人,拍摄过一位独龙族老奶奶,脸上的刺青仿佛诉说着时代的悲剧;她拍摄身着民族传统服饰的哈尼族女性,也拍摄过拥有山鹰一样眼神的佤族孩童、森林打猎的佤族猎人。她将这些摄影作品和背后的故事分享到小红书,吸引了很多网友关注。现在主要客户来源就是小红书,比如说 10 个人咨询, 9 个人都会来拍摄。
小满则是在泸沽湖畔的落水村开发摩梭文化体验项目的年轻人。她通过开发“一日摩梭”精品体验路线,围绕人们误解最多的摩梭母系大家庭和走婚,以博物馆讲解、古村落参观、摩梭人家走访和在地饮食等方式,让游客能够沉浸式地感受摩梭文化的历史与风土人情。
这些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乡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让古老的哈尼梯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结语:古老智慧的现代传承
从“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的创新,到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再到年轻人用科技手段传承文化,哈尼梯田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延续着它的生命。这种传承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延续,更是对未来的开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哈尼梯田不仅保留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更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了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