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警惕保险销售误导,这些套路要当心!
银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警惕保险销售误导,这些套路要当心!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指出当前保险销售误导行为频发,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销售误导不仅损害了投保人的利益,也影响了整个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揭示保险销售误导的常见手法,并提供实用的防范建议。
销售误导案例:虚假承诺与隐瞒信息
2013年,浙江A先生购买了一份重疾险。在投保时,A先生口头告知业务员自己有4年高血压病史,但业务员为了促成交易,阻拦A先生如实告知保险公司。次年,A先生因脑溢血住院,保险公司以"未如实告知高血压病史,且与脑溢血有直接关联"为由拒赔并解约。这个案例清晰地展示了销售误导的危害:业务员为了个人利益,故意隐瞒重要信息,最终导致消费者无法获得应有的保障。
销售误导的三种主要表现
隐瞒、混淆产品信息:销售人员可能将保险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混淆,例如将保险产品包装成银行理财产品或存款,或者使用保险产品的分红率与银行存款利率进行简单对比,误导消费者。
暗藏搭售: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可能会以折扣优惠、公司规定等理由,诱导消费者购买不必要的高保额产品。一些线上平台甚至会通过默认勾选的方式强制搭售保险产品。
夸大保险责任或承诺保证收益:销售人员可能夸大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承诺"什么都能赔",或者在销售投资型保险产品时只强调高收益,不提及风险和不利信息。
如何防范保险销售误导
核实销售人员资质:根据相关规定,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不得销售未经批准的非保险金融产品。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应要求销售人员出示执业证书,并可通过保险公司客服电话进行核实。
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在签字前,消费者应认真阅读保险合同,了解产品类型、期限、保障责任、风险情况等关键信息,不要轻易相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
重视回访环节:回访是保险公司确认投保人权益的重要环节。消费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回答,不要盲目应答"清楚"、"明白"等。
利用官方渠道咨询:在购买保险前,消费者可通过保险公司官网、客服热线等官方渠道了解产品信息,避免仅依赖销售人员的介绍。
合法维权:如遇纠纷,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维权,如向保险公司投诉、申请行业调解或依法提起诉讼,切勿轻信"代理退保"等非法手段。
保险产品是重要的金融工具,正确的保险规划能为个人和家庭提供有力的保障。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应保持理性,提高风险意识,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同时,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加强监管力度,整治销售误导行为,共同营造健康的保险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