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震后的急救小贴士
西藏地震后的急救小贴士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截至当日15时,地震已造成95人遇难、130人受伤。震中位于定日县措果乡,震中20公里范围内有3个乡(镇、街道)驻地、27个村,人口约6900人。
地震发生后,国家防减救灾办、应急管理部启动应急物资政社协同保障机制,紧急协调调运生活类救灾物资,并协调多家机构向灾区援助取暖炉、电热毯、帽子、围巾、手套、保暖衣、赈济家庭包、儿童温暖包、应急食品等13万余件救灾物资。同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多支力量迅速抵达灾区展开救援。
在高原环境下,地震伤的急救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除了常规的急救措施外,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保暖和氧气供应:高原地区气温低、氧气稀薄,伤者容易出现低体温和缺氧症状。在急救过程中,要确保伤者保持体温,必要时使用氧气袋进行辅助供氧。
高原反应预防:高原环境下,人体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如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在救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伤者是否有高原反应的迹象,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医疗资源分配:高原地区医疗资源相对有限,需要合理分配使用。优先处理危重伤者,对于轻伤者可以采取简单处理后等待进一步救援。
地震中常见的伤情包括骨折、软组织损伤、挤压伤、内脏损伤等。针对这些伤情,可以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骨折固定:使用夹板或木棍等物品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避免移动造成二次伤害。对于开放性骨折,先清洁伤口再固定。
软组织损伤处理:对于擦伤、挫伤等软组织损伤,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敷料包扎。对于扭伤,24-48小时内可使用冰敷减少出血和水肿。
挤压伤处理:解除重压时需谨慎,以防挤压综合征。对于被重物压住的伤者,应缓慢移除重物,并密切观察伤者的生命体征。
内脏损伤处理:对于怀疑有内脏损伤的伤者,应尽量减少移动,保持伤者平躺,等待专业医疗人员进行处理。
止血:对于出血伤口,用干净纱布覆盖并施压止血。若异物已拔出,可用清洁敷料填塞伤口后包扎。使用止血带时,注意不要超过两小时。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意识不清的伤者,要确保其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可以采用侧卧位,清理口腔分泌物。
心肺复苏:对于心跳呼吸停止的伤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为5-6厘米。
心理安抚:地震后的伤者往往处于惊恐状态,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抚,帮助其保持冷静。
在急救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盲目施救:在没有专业医疗知识的情况下,不要随意搬动伤者或进行复杂的医疗操作,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及时转运:在确保伤者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尽快将其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
个人防护:在救援过程中,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伤者的血液和体液,防止感染。
合理使用药物: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不要随意给伤者使用药物,特别是镇痛药和抗生素。
记录伤情:在急救过程中,要详细记录伤者的伤情和处理过程,以便后续医疗人员了解情况。
注意自身安全:在救援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自身安全,避免在危险环境中进行救援。
团队协作:在多人参与救援的情况下,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提高救援效率。
持续学习:地震救援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救援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地震救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军队、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西藏地震救援工作,为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地震救援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为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