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最新近视防控指南:护眼新招数
教育部发布最新近视防控指南:护眼新招数
近日,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发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遏制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低龄化趋势提供系统性指导。《指南》提出三级预防策略,涵盖病因干预、行为与环境干预到政策导向干预的全方位防控体系。
三级预防体系构建全面防控网络
《指南》明确坚持三级预防策略,加强一级预防,推进二级预防,落实三级预防。其中,在一级预防环节,围绕近视病因理论最新进展,提出近视风险行为监测评价与干预、学校-家庭-社区视觉环境改善、日间户外活动2小时和体育锻炼1小时、师生家长全员健康教育等具体公共卫生干预技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医师王凯表示,控制用眼时间和距离、加强良好光照下户外活动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核心。指南提出的“落实校内1小时日间户外活动”“紧抓校外1小时日间户外活动”引发业界共鸣,做好这两件事重在“家校联动”。
在二级、三级预防环节,指南提出注重视力健康筛查,加强近视分级管理,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诊断,建立近视风险预警模型;做好近视分级与矫正,科学配戴眼镜,对存在眼底病理改变和其他并发症的儿童青少年,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经专科医生诊治。
户外活动成防控关键抓手
《指南》特别强调户外活动对预防近视的重要性。研究显示,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发生率呈负相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邹海东解释,户外活动时,眼睛会更多地接触自然光线,有助于延缓眼轴增长,从而预防近视。
具体而言,学龄儿童每天应保证2小时户外活动,其中校内1小时,校外1小时。如果无法每天达到2小时,可通过周末补足,确保每周累计14小时。幼儿园儿童则建议每天户外活动3小时。
科学使用电子产品
在电子产品普及的今天,《指南》对电子产品使用也给出了明确建议。专家指出,视屏类电子产品的屏幕亮度、环境亮度、观看距离和暴露时间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视力的主要因素。电子屏幕的特点是直射光、富蓝光、刷屏快、高对比、颜色艳、反光多,容易使眼睛肌肉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产生疲劳,调节力不足出现调节滞后,导致无法看清物体,产生远视性离焦,刺激眼轴长度增加,远视储备量快速消耗,增加近视发生。
家庭选择电子产品,建议使用次序为投影仪、电视、电脑、平板、手机。总体原则是屏幕越大,分辨率越高越好,根据环境调整亮度。学校多媒体教室宜选择大尺寸投影仪或电脑屏幕,相同屏幕尺寸情况下,选择屏幕分辨率高的产品。周围环境较暗时,要打开房间灯光照明,避免在过暗的环境下使用电子产品。
近视防控关口前移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陶芳标强调,近视防控需要关口前移,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聚焦于孕前、孕期、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等潜在敏感期,降低各时期生物与环境风险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影响。对0-6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查,规范记录检查内容,建立视力健康档案,并随入学实时转移。增强家长、教师近视防控意识,把婴幼儿、学龄前、小学低年级学段作为近视防控关键环节。3岁前不接触电子屏幕,学龄前儿童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视屏类电子产品,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保持正确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规律睡眠。在学龄期,提倡每天校内、校外各至少1小时日间户外活动,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保持充足规律睡眠。
强化过程评估确保落地见效
《指南》强调,有了高质量的技术指南,加强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价十分重要。各地应综合施策,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行动方案。在落实近视防控综合干预行动的同时,加强过程评价工作,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全面分析近视防控综合干预行动的可及性、有效性等,实现干预过程与效果评价的统一。
专家指出,此次出台的《指南》不仅为公共卫生机构专业工作者提供了可推广的具体公共卫生干预技术,同时也总结评价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5年来实践经验和近视防控最新科研成果。通过科学指导和具体实施措施,有望有效遏制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低龄化趋势,为实现2030年防控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