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力推校园近视防控,瞳康科技助力
教育部力推校园近视防控,瞳康科技助力
2021年4月,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每年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有效提升视力健康水平。这一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近视防控工作进入新的阶段。
政策引领:全方位推进近视防控
方案提出六大主要任务:引导学生自觉爱眼护眼、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落实视力健康监测、改善学生视觉环境。其中,特别强调了户外活动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并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技术创新:离焦软镜成新宠
在防控手段方面,传统方法如离焦框架眼镜和OK镜各有优劣。离焦框架眼镜佩戴方便但影响运动,OK镜夜间佩戴舒适但验配严格。而新型离焦软镜则兼具两者优点,材质与普通隐形眼镜相似,舒适度高,适用度数范围广(-1.00~-10.00D),且对角膜曲率适应性好。
研究显示,离焦软镜与角膜塑形镜均可有效控制近视儿童眼轴长度的进展,其控制效果均优于框架眼镜,两种接触镜对眼轴控制效果接近;两种接触镜的角结膜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实施效果:成效与挑战并存
尽管防控措施不断推进,但近视率仍居高不下。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呈高发、低龄化趋势。
专家指出,户外活动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发生率呈负相关,每天2小时或每周14小时的户外活动可有效延缓近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业压力、电子产品使用等因素仍制约着防控效果。
未来展望:多方协同共筑防线
要实现2025年目标,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医疗机构等多方协同。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政策落地,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更多安全有效的防控产品。同时,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全社会对近视防控的重视程度。
总之,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政策引领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多方协作,我们有望实现2025年目标,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