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用食器大揭秘:从餐具看宫廷生活
乾隆御用食器大揭秘:从餐具看宫廷生活
乾隆皇帝,这位自称“十全老人”的清朝帝王,不仅在位时间长达六十年,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多项之最:最长寿、实际统治时间最长。在他的统治下,中国达到了古代人口最多、国力最强盛的时期,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一。这位勤勉治国的皇帝,不仅在政治上颇有建树,更是一位艺术爱好者和资深藏家,其御用食器堪称中国古代工艺的巅峰之作。
工艺巅峰:乾隆御用食器的材质与工艺
乾隆时期的御用食器,材质之珍贵、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从金、银、玉到瓷,每一种材质都被发挥到了极致。其中,瓷器工艺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乾隆帝本人雅好古物,品味独特,使得宫廷仿古艺术思潮盛行。此时,瓷器制作不仅追求古代名器的摹古求真,更注重在传统元素中创新,形成具时代特色的新样式,确立了乾隆时期独有的新古典主义审美品格。
一件典型的乾隆御制瓷器——清乾隆御制青花缠枝宝莲蕉叶海浪纹盘口尊,展现了这一时期瓷器工艺的巅峰。这尊造型恢弘俊伟、气质端庄大方的瓷器,不仅以其结构设计在殿堂中陈设无比适宜,还在其装饰上运用了繁缛而层次清晰的纹饰。其自上而下的绘饰设计包含了如意云纹、卷草纹、变体蕉叶、花卉纹和如意云纹、缠枝花卉与海水浪涛纹、缠枝宝莲纹、莲瓣纹和卷草纹等,工艺细腻、青花亮丽、釉质滋润,使人仿佛能亲见十八世纪清宫艺术文化的复古辉煌。
乾隆御用的矾红“三清诗”茶碗,展现了这一时期瓷器工艺的精湛。茶碗周身以白地矾红彩为饰,清雅简洁,内外壁绘有如意卷花云头纹,并在腹部中留白处书写乾隆皇帝御制诗,将诗文与茶文化完美结合。这种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制作工艺,体现了乾隆时期瓷器工艺的高超水平。
清乾隆粉彩雨中烹茶园林题诗茶壶,融合了中国绘画、诗词、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展示了清朝皇室茶具的奢靡与艺术价值,其粉彩、恢弘的整体设计都为此艺术高峰期的重要标志。
转心瓶是乾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御用瓷器之一。这种在一个镂雕的外瓶内嵌套可转动内瓶的设计,展现了乾隆时期瓷器制作的巅峰水平。制作转心瓶需将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使钮和槽绝对吻合,且需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和烧成后的收缩率,稍有不慎,便会导致制作前功尽弃。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天蓝地开光镂空粉彩转心瓶,高达73厘米,制作精细,纹饰秀美,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在乾隆瓷器中,“各种釉彩大瓶”被誉为“瓷母”,因为它集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展现了乾隆朝制瓷技术的高超。这件大瓶在其器身装饰上共用了15层釉,其中有金彩、粉彩、洋彩、青花等;釉下彩装饰品种包括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祭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这种集大成的艺术表现不仅体现了乾隆朝制瓷技艺的高超,也表明乾隆时期艺术品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同时,这件大瓶的纹饰也丰富繁密,主题纹饰包括“万”、“福”、“如意”等吉祥意象,反映了乾隆时期皇家对福寿安康的追求。
粉彩瓷器在乾隆时期几乎完全取代了五彩瓷器,成为瓷器装饰的主要形式。粉彩瓷器在色彩上的浓艳明丽和工艺上的繁复多样,使得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极高。粉彩瓷器不仅在装饰图案上体现了乾隆的精益求精,还在制瓷材料和配色技艺上不断创新,融入珐琅彩等技术,形成独特的粉彩瓷器风格。被誉为乾隆御瓷珍品之一的“百花不露地”瓷器就是乾隆粉彩瓷器中的佼佼者。这类瓷器以其繁密而不乱的花卉装饰,彰显出乾隆粉彩瓷器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严格的膳食制度与食器使用规范
在清代宫廷中,膳食制度极为严格,食器的使用也有着明确的规范。从餐具的用途来看,可分为筷子、刀、叉、勺等进食器具,盘、碗、杯、盆等盛放器具,以及专门用途的火锅、火碗等。
筷子,作为最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进食器具之一,早在商代就已出现。清代宫廷所用的筷子材质多样,有木、竹、金、银、玉等,其中不少是木镶金银的组合材质。这种组合不仅美观,而且银金属具有试毒的功能,兼具实用性。
清宫的餐刀主要有带鞘餐刀和无鞘餐刀两类。无鞘餐刀多用于日常饮食中,成为辅助切肉进食的器具。清宫的无鞘餐刀与带鞘餐刀的形制、装饰等方面都是相同的,区别只在于有无刀鞘。带鞘餐刀,简称鞘刀,是满族等骑射民族的日常生活用具,早期的刀把和刀鞘基本上是以木或皮革为主,构造相对简单,且装饰较少。后随着国力的增强,宫廷制作鞘刀的材料更加多样化,有木、玉、漆、象牙、金属、皮革、鲨鱼皮等多种材质,且刀鞘和刀柄的装饰更加精美,使用了大量宝石、珊瑚和珍珠等。到乾隆皇帝时,在清代宫廷生活中,鞘刀的装饰品和赏赐品的作用日渐凸显,甚至某种意义上取代了其基本的实用功能。
火锅是清代宫廷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宫火锅的材质主要以银为主,还有少量的金、银镀金和瓷火锅。火锅的大小不一,有的火锅重八十多两,有的小火锅重四十多两。从现存的文物来看,大多数火锅都配有火筒、火帽、盘、盖,也有一些小火锅是用酒精加热,所以还要搭配酒精碗。在清宫的火锅中,有一类“一品锅”较为独特,这种火锅实际上是几个小火锅的集合,一般多由几个酒精碗、小涮锅、碟和支架组成。使用时,燃烧酒精碗内的燃料,可以同时煮五种不同的食材,非常方便。
在清代,宫廷使用火锅时大多会搭配相应的器具,称为“野意家伙”。“野意”就是野味,“野意火锅”是清宫御膳中的代表菜之一。档案中记载的“野意家伙”,多指制作“野意火锅”时所用的火锅、盘、碟、果盒、火碗、攒盒、方盘、镟子等器皿。这些配套器具,主要是分装各种切片的野兽肉或配料、调料的,也有的是传菜用具或保温器皿。
在清代,由皇帝举办的宴会是规模最大、礼仪最为隆重的活动。它在宫廷饮食文化中展现礼仪最为集中,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乾清宫殿内摆“万岁爷大宴”,皇帝餐桌所用餐具有:金龙大宴桌一张,黄缎绣金龙镶宝石桌刷一分,松棚果罩四座,花瓶一对,雕漆果盒二副。各类点心共八十一品,用铜胎掐丝珐琅盘和铜胎掐丝珐琅碗盛装。各类小菜用铜胎掐丝珐琅碟盛装。以及羹匙、筷子、金匙、叉子、筷套等,共计七十九件。
代表性御用食器
乾隆帝的御用食器中,不乏精美绝伦的佳作。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一套餐具为例,包括铜胎镀金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碗、青玉柄金羮匙、乾隆款金胎珐琅柄鞘刀、青玉镶金箸、金镶木把果叉等,每一件都体现了皇家的尊贵与精致。
翡翠器皿在乾隆时期也极为盛行。清宫翡翠日常用具品类极丰,从书房用具到色盒乐器,从烟壶匣盒杯盘餐具,应有尽有,其中又以杯、盘、碗、盒等餐具占绝大多数。另外,由于日用器具的器形都较大,因而高翠作品很少。且这类作品的胎体一般都薄而均匀,器表平整光滑,较少起伏,表面抛光较好,能极好地呈现翠料的质感。
皇帝日常进膳会用到各式的盘碗,冬天时增设热锅、暖碗。大宴时的御用宴上大多用玉盘碗,乾隆皇帝还为万寿宴特命制造了铜胎镀金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盘碗。锡制器皿主要是为乾隆皇帝备供奶茶、白糖、清酱、小菜、酒、清水等的盛具和工具。宫廷御膳时的布碟,盛放果品等小菜品。奶茶碗:清乾隆 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
饮酒器在宴会上也必不可少。如清乾隆仿永宣青花执壶,高26.2cm,成交价:RMB 805,000。青花执壶高妙隽雅,秀美而不失浑厚。明永宣两朝是御瓷巅峰,在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后世多有仿制之品,为御窑宫廷专用制作。
文化内涵:艺术追求与个人审美
乾隆御用食器不仅是实用器皿,更凝结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乾隆帝本人对艺术有着独特的追求,他作诗、书法、绘画无一不通,颇具文人风骨。他的御用食器常常融入诗画等文化元素,展现了其作为文人皇帝的艺术追求。
在瓷器陈设方面,乾隆帝追求复古与创新的结合。素洁高雅、青中闪蓝的“雨过天青”色落在始于雍正朝的鱼篓形尊上,成就了乾隆最喜欢的袭古加创新。天青釉素来被称赞为“青如天,明如镜”,纯净的釉色散发着浅淡的光芒,竟有如宋瓷般幽淡隽永的气质。松石绿釉是雍正时期创烧的单色釉,乾隆时已经非常流行。
在翡翠陈设品中,以花插、摆件、如意、造像为多,整体艺术水平很高。如清宫“翠人物山景山子”摆件,其翠质青绿,表面留有玉皮颜色,作品为山形,一面琢山林之景,选取近、中景角度构图,另一面雕琢山石、树木、小鹿,保留大量玉皮色,在布局、意境、造型、工艺上颇为讲究。
乾隆帝的收藏之富在历史上堪称空前,单纯从收藏的数量来看,乾隆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皇帝。各种便携的“多宝格”应运而生。乾隆三十一年(1766)《活计档》之《紫檀木镶竹丝转盘格子》,附玉器23件及书画手卷册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帝的御用食器,不仅是实用器皿,更是艺术精品。它们不仅展现了清代宫廷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乾隆皇帝个人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这些精美绝伦的食器,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