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杂志推荐:蒙古靴艺术设计解析
《民族服饰》杂志推荐:蒙古靴艺术设计解析
在北方广袤的草原上,有一种鞋子,它不仅是牧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凝结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它就是蒙古靴,蒙古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方草原民族特殊生活方式下的产物。
从青铜器时代走来的民族记忆
蒙古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青铜器时代。那时,北方游牧民族为了骑马、涉草以防潮湿和虫蛇,就采用动物皮革制作高筒皮靴。到了公元11、12世纪,蒙古族已成为草原上强大的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靴子的面料与样式也逐渐多起来,穿高筒靴子已相当的普遍,样式有尖头、圆头之分。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的种类、风格、色彩、缝制工艺以及服饰制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达到了异彩纷呈的状态。这一时期,蒙古靴无论样式、用料,还是款式,较之以前都有很大的改进,出现了朝靴、乌靴、花靴、旱靴、钉靴,后又有络缝靴、云头靴(皮面,帮嵌云朵,头作云纹)、毡靴等。到了清朝,蒙古社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政府实行盟旗制,限制部族、旗县间的自由往来,部族之间出现了分趋制,这就客观上促进了部族之间服饰文化的快速形成,靴子的穿着也有了多方的选择。
精湛工艺:50多道工序铸就传世之作
制作一双传统工艺的蒙古靴子,要经历靴底制作、靴筒制作、上靴子、排靴子4大工序和50多道工艺方可完成,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帮、靿和靴底的样式。蒙古靴主要由靴筒和靴底两部分组成,靴筒由帮子、靿子、云子、楞子、口子、镶条、溜根、座条等部分组成;靴底由盖板、千层(40层布)和皮底三部分合成。其中八宝童靴是用8块皮子做成的,其余都是4块皮子做的。蒙古靴的靴帮、靴靿一般采用香牛皮,羊皮、猪皮做内衬,靴底是熏牛皮,云子是用股子皮(驴皮),口子是羊皮,楞子是猪皮做成的,座条是股子皮(驴皮),溜跟用牛皮(或羊皮、猪皮)。制作过程,一是靴底制作,主要是做千层、盖板和粘皮底,以及纳底子。二是靴筒制作,这一步骤主要制作帮、靿和云子,以及将云子契在帮、靿上,并将帮、靿缝合在一起。三是上靴子,靴底、靴筒做好后,对这两部分进行缝合。四是排靴子,靴子上好后用楦头填充好,然后在靴筒外面敲打整型,一双靴子就算完成了。
艺术之美:装饰纹样里的文化密码
蒙古靴的装饰艺术堪称一绝。靴面上常以贴花、缝缀、刺绣等手法装饰精美图案,如“云卷”、“盘肠”,展现浓郁的民族风格。不同部落的蒙古靴在装饰上也各有特色,例如:
- 鄂尔多斯部落:不论男女都爱穿军样靴和抓地虎靴,军样靴多为皮靴,抓地虎靴一般是布靴较多,靴靿绣有云纹和彩条,靴内套布子,女子穿的抓地虎靴,靴靿较矮,靴帮绣的图案较丰富,或贴或绣,蝴蝶、梅花等各种图案跃然靴面,花色也多,显得蕴容大方。
- 乌拉特部落:男子穿长筒圆头马靴的比较普遍,还有大翘尖的军样靴、小翘尖的三抱靴,女子穿布靴的比较多,在平绒面料上用绿线勾勒图案,阴山以北则多穿翘尖的军样靴,阴山南部多穿香牛皮的圆头马靴,毡袜有美丽图案的靴边装饰。
- 喀尔喀部落:地处戈壁大漠,为了适应环境,骑驼、骑马行走方便,穿大翘尖靴子的比较多,达尔汗、茂明安人也同样如此,男女区别不大。
- 科尔沁部落:女子穿的矮靿靴子,是蒙古靴子里最漂亮和鲜艳的一种,靴帮、靴靿绣满各种花卉,与服饰搭配,十分的养眼。
传承与创新:古老工艺的现代演绎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蒙古靴的传统工艺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导致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但值得欣慰的是,仍有一些像吴润达这样的手艺人坚守着这份传承。他家五代祖传,老人现在71岁,在15岁时就和父亲学习做靴子。吴师傅坦言,制作一双靴子约半个月时间,出售约一千五百块一双,费力费时,销售也不好,现在没有徒弟,他悲观的认为这门手艺将失传。记者不是第一个采访吴润达的人,相信也不是最后一个。
在现代设计领域,蒙古靴元素也开始融入时尚设计。许多设计师将蒙古靴的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新作品。例如,一些品牌将蒙古靴的装饰纹样运用到现代鞋履设计中,或将蒙古靴的结构特点与现代材料相结合,打造出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新品。
蒙古靴不仅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非常适应牧区的自然环境,因此为牧民们所喜欢,在日常生活中,无论男女,皆穿靴。它更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这门精湛的工艺得以延续,让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继续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