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煎饼:一张薄饼里的千年文化传承
日照煎饼:一张薄饼里的千年文化传承
日照煎饼,这道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山东饮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从汉代铁鏊子的出土,到如今遍布城乡的煎饼坊,这张薄如纸的面食,见证了日照地区的沧桑变迁,也凝聚着山东人的智慧与情感。
煎饼的前世今生
“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地也。”这则记载出自东晋王嘉的《拾遗记》,揭示了煎饼与太阳文化的渊源。而日照煎饼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在莒县出土的汉代铁鏊子,便是最有力的历史见证。
煎饼并非山东独有,但在山东的饮食文化中,它却占据了特殊的地位。北齐高祖皇帝曾以“卒律葛答”为谜面,让人猜谜,这个突厥语词汇翻译成汉语正是“前火食并”,即煎饼。这说明早在1500年前,煎饼就已经在山东地区流传开来。
精湛的制作工艺
日照煎饼的制作,是一门精细的手艺,需要鏊子、糊子、推子三个要素缺一不可。鏊子是由生铁铸造而成的圆形工具,中间微微凸起;糊子是将各种粮食磨成的面糊;推子则是用于摊开糊子的工具。
摊煎饼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掌握诸多技巧。从选材、磨面、烙制到调味,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操作。先将鏊子预热,然后用推子将糊子均匀地摊开,待煎饼呈现出诱人的蛋黄色,再用推子在四周轻轻铲动,最后将整张煎饼揭下来。这样摊出的煎饼薄如纸、圆如盘、色微黄,初摊时柔韧软糯,久放后酥脆可口。
“卷万物”的包容性
在日照,煎饼的食用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卷煎饼”。无论是大葱、鸡蛋、肉酱、豆腐等家常食材,还是海鲜、野菜等时令美味,都可以被卷入煎饼中。春天的香椿、开海后的黄鲫子鱼,以及年关时家家户户炸好的金黄酥脆的丸子,用煎饼一卷,便成了四时风味。
煎饼的原料也十分多样,大豆、小米、高粱、玉米甚至地瓜都可以用来制作。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在食材上,更体现在日照人的性格中。正如一位网友在小红书上所说:“煎饼可以卷一切!”这种包容性,正是日照人质朴、厚道、实诚品格的体现。
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
煎饼在日照人的生活中,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它不仅是餐桌上的主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日照人的乡愁记忆。在岚山区,煎饼产业的发展更是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支点。岚山头街道的煎饼文化节,不仅展示了煎饼的制作工艺,还融合了海鲜美食、非遗文化、民俗表演等元素,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日照的渔家文化。
如今,日照煎饼已经从家庭餐桌走向了产业化发展。岚山区的煎饼特色工坊年产量近百万斤,岚山煎饼更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让煎饼香飘万家,也让薄薄的煎饼开出了“致富花”。
一张轻而薄的煎饼,折叠起来,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也是浓郁的乡愁。对于许多日照人来说,薄薄的一张煎饼,承托起的不仅是一饮一食,还有舌尖上流淌开的独具特色的醇厚“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