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井瑶族乡:绿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洞井瑶族乡:绿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的深山之中,有一个被誉为“绿色宝库”的地方——洞井瑶族乡。这里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洞井瑶族乡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林下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乡村振兴之路。
“山中宝”变“致富宝”
走进洞井瑶族乡的大竹源村,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草珊瑚种植基地。草珊瑚,这种中药材中的翘楚,最适合生长在海拔400米至1500米的山坡、沟谷常绿阔叶林下阴湿处。而小河江村山高林密,昼夜温差大,长年雨雾天气多,地理位置和气候独特,非常适合草珊瑚生长。灌阳县海源生态种养合作社在林下种植的100亩草珊瑚长势良好,大的植株已经开花结果。
在另一处灵芝种植基地,紫灵芝已经大获丰收。这些灵芝色泽鲜艳,形态优美,不仅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成为了当地的一道独特风景。据统计,草珊瑚和灵芝两项年产值预计超6万元,村民务工年收入也在万元以上。
除了草珊瑚和灵芝,黑老虎也是当地的重要特色农产品。这种水果中的宝藏,生长习性与草珊瑚类似,如今到了开花结果的季节。种植大户孙志乾在小河江村承包山地种植草珊瑚200多亩,2023年扩种300多亩、黑老虎80多亩、山苍子100多亩;开发鱼塘养殖鲤鱼和草鱼两万多尾,成立了“山中宝”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自己创收之外,还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的实践
洞井瑶族乡的农业发展,离不开创新的经营模式。当地积极探索“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成立了多个生态种养合作社,如“灌阳县海源生态种养合作社”和“山中宝”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模式不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以赵须文的生态养殖场为例,他通过散养土鸡,不仅吸引了周边市民前来游玩体验,还与南宁食品配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向市场销售约1.5万只鸡,利润达10万元。这种产业链衔接配送公司的模式,让养殖户告别了过去的“单打独斗”,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政策扶持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洞井瑶族乡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根据《桂林市稳粮食兴产业强农业扶持办法》,当地对符合条件的养殖户给予资金补助。例如,肖荣层养殖场、蒋宗玉养殖场等6家养殖场,每头母牛可获得1000元的补助,总计获得4.9万元的扶持资金。
洞井瑶族乡的农业发展之路,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和林下经济,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未来,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升级,这个藏在深山中的瑶族乡,必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