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舍利石函揭秘:哪吒闹海故事的佛教源头
辽代舍利石函揭秘:哪吒闹海故事的佛教源头
1965年和2003年,沈阳广宜街先后发现了六座辽代小型石函墓,这些墓葬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辽代墓葬的类型,更为研究辽代佛教丧葬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石函墓具有独特的形制、葬具和葬俗,与传统辽代石棺墓存在显著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独特的墓葬形制与葬俗
广宜街辽墓的墓葬形制十分独特,均为砖筑结构,尺寸较小,长度约1.3-1.6米,宽度约1.3-1.4米。墓顶呈带脊的屋顶形,四壁则如同房屋的四面墙壁,整体结构宛如缩小的房屋模型。其中,M5墓葬的描述最为生动:“整个墓椁就像一座小型房屋,有顶、有脊、有沿。”
在葬具方面,这些墓葬均使用盝顶式石函,盖身分离,子母口对接。除M1:1在顶部雕刻有庑殿式兽脊和瓦垅外,其余石函表面均无纹饰。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传统辽代石棺墓的葬具尺寸较大,如李进墓的石棺长1.46米,宽0.51-0.79米,高0.2-0.28米,棺身四面还雕刻有四神图案。
葬俗方面,广宜街墓葬流行在石函内烧尸骨,使用木炭作为燃料,并普遍使用手印纹墓砖,这些特征在其他墓葬中未见。随葬品方面,除M4石函内发现三枚骨发簪外,其他墓葬均无随葬品,这与石棺墓丰富的随葬品形成鲜明对比。
墓葬主人的身份之谜
这些墓葬的主人是谁?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些石函明显属于佛塔内僧人下葬之物。《魏书·释老志》记载:“佛即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石函内的木炭燃料,很可能就是文献中提到的“香木”。此外,手印纹墓砖在陕西唐代佛塔中也有出土,进一步证实了其佛教属性。
值得注意的是,广宜街墓群东部约500米处有辽崇寿寺及白塔,这暗示着墓葬与寺院可能存在联系。M4墓葬中出土的三枚发簪,表明墓主人可能是当时半路出家、带发修行的俗家弟子。
哪吒闹海故事的佛教源头
在这些石函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哪吒太子的形象。辽代舍利石函上雕刻着哪吒太子指挥夜叉追杀和修吉龙王的图案,这是哪吒屠龙故事的最早图像证据。哪吒方脸、凸目、挺鼻、环口,头戴火焰冠,身披甲衣,双腿盘坐祥云之上,左手托宝塔,右手呈指挥之势,呈现出典型的佛教护法神形象。
这一发现揭示了哪吒闹海故事的佛教源头。早在宋代佛典中就有哪吒与龙的传说记载,如《佛说最上秘密那拿天经》描述哪吒“以难陀、乌波难陀二龙而为络腋,得叉迦龙以为腰绦”,并提到其具有降龙的能力。敦煌壁画中《毗沙门天王赴那吒会图》与《龙王礼佛图》的组合,也暗示了毗沙门信仰与龙王信仰的内在联系。
石函图像的文化内涵
除了哪吒太子的形象,辽代舍利石函上还雕刻有丰富的佛教图像。以北京出土的辽代宝塔寺舍利石函为例,其正面图案为释迦牟尼涅槃场景,释迦头枕右臂,双足重叠而卧,周围刻有十个人物,从左至右依次为持金刚神、老年弟子、释迦身后的弟子、四位天人或菩萨、戴冠老者、年轻弟子、密迹力士等。
这一构图框架源自犍陀罗艺术,同时与莫高窟等石窟壁画以及同时代舍利棺上的涅槃图有着密切关联。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宋辽时期,涅槃图中开始同时出现执金刚神和密迹力士的形象,如安西东千佛洞第2窟的西夏晚期涅槃图所示。
石函右侧图案描绘了释迦牟尼被装殓的场景,释迦右卧于七宝床上,从头至脚裹以布帛,四位弟子在旁哭泣默哀,背景为娑罗双树。这一场景与《大般涅槃经》中记载的转轮圣王葬礼相似,体现了佛教葬礼的庄严与神圣。
左侧图案则展现了释迦牟尼现法身见佛母摩耶的场景,释迦坐于棺盖上,棺下刻有卷云,右下方为摩耶夫人在侍女服侍下悲哀不尽。这一画面不仅展现了佛教的孝道观念,也体现了佛教艺术中对亲情的细腻描绘。
结语
辽代舍利石函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哪吒闹海故事的早期形态,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石函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解读这些精美的雕刻图案,我们得以一窥辽代佛教文化的繁荣景象,感受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同时也为哪吒闹海这一经典故事找到了最早的图像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