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海通禅师的90年建造传奇
乐山大佛:海通禅师的90年建造传奇
在四川乐山三江汇流处,矗立着一尊高达71米的石刻弥勒佛坐像,这便是闻名于世的乐山大佛。然而,这座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关于信仰、牺牲与坚持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海通的禅师。
一位禅师的使命
海通禅师,这位来自贵州的高僧,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只身徒步千里,来到了嘉州(今四川乐山)。当他站在凌云山巅,目睹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的惊涛骇浪时,心中涌起了一股悲悯之情。这里水流湍急,每逢汛期,常有船只撞击山壁,导致船毁人亡的惨剧。海通禅师决心在这里建造一尊大佛,以镇压水患,保佑往来船只的安全。
为了实现这个宏愿,海通禅师开始了漫长的募资之旅。他一衣一钵,足行千里,八方募化。然而,就在工程即将开工之际,一场意想不到的考验降临了。
自挖双眼的壮举
一位贪婪的郡守听说海通禅师手中握有巨额资金,便带着随从前来索要。面对威胁,海通禅师毫不畏惧,他斩钉截铁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郡守见状,恼羞成怒地命令他挖出自己的眼珠。海通禅师毫不犹豫地拿起利刃,剜出了自己的眼珠,放在盘中,吓得郡守仓皇逃下山去。
这一幕,成为了中国佛教史上最具震撼力的场景之一。海通禅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与牺牲。
九十年的建造传奇
公元713年,乐山大佛工程正式开工。海通禅师带领工匠们在凌云山的红砂岩上,开始了这场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他们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雕刻技术和爆破方法,从山顶开始,一锤一凿地雕琢着这尊巨像。
然而,工程进行到第25年时,海通禅师因积劳成疾,最终圆寂于世。此时,大佛仅修至胸部。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后人继续这项伟大的事业。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接过了这个重任。他捐出俸银20万钱,并争取到朝廷拨付的麻盐税款,使工程得以续建8年。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再次让工程陷入停滞。
直到唐贞元元年(784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这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再次重启了这项工程。他带头捐出俸银50万钱,经过15年的努力,终于在贞元十九年(803年)完成了大佛的全部工程。
一座佛像的科学智慧
乐山大佛不仅是一座宏伟的雕塑,更是一座凝聚了古人智慧的工程杰作。为了防止风化,古人巧妙地在大佛的发髻、衣纹中设置了多条排水沟槽。大佛头顶的1051个螺髻,每个都是单独雕刻后拼装而成,内部还设有三层排水廊道,有效解决了渗水问题。
更令人惊叹的是,大佛的耳朵和鼻子采用了“木胎泥塑”的工艺。在右耳内,至今还能看到残留的铅丝和木桩,而鼻子内部则是一个空腔结构,底部深达30厘米,内设三根木头呈“品”字形支撑,外面再用锤灰覆盖。
永恒的精神丰碑
乐山大佛的建造历时90年,凝聚了三代人的心血。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高的石刻佛像,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海通禅师“自挖双眼”的壮举,成为了中国佛教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事件之一,展现了信仰的力量和牺牲的精神。
今天,当我们站在乐山大佛前,仰望这尊庄严的巨像时,不禁会想起那位为了理想不惜一切的禅师。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与牺牲。乐山大佛,这座“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伟大工程,不仅是一座石刻雕像,更是一部凝固的历史,一段永恒的传奇。